这16字,如父辈走过的巨浪,在老农的笔下,化作了一方安身的良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4 10:16 1

摘要:前几天回老家,在村口遇见小学同学大春。他拉着我去他家,神秘兮兮地从柜子里抱出一个木匣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卷卷用红布包好的字帖。最上面那幅,正是他最近在临摹的毛体作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前几天回老家,在村口遇见小学同学大春。他拉着我去他家,神秘兮兮地从柜子里抱出一个木匣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卷卷用红布包好的字帖。最上面那幅,正是他最近在临摹的毛体作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你看这字,我小时候天天见。”大春一边铺开宣纸一边说,“那时刷在村大队的墙上,印在劳动手册的封面上,总觉得是离我们很远的‘大道理’。谁能想到几十年后,我竟坐在这儿一笔一画地学着写。”

大春的手掌粗糙,指节粗大,是干惯了农活的手。可就是这样一双手,现在握起毛笔来却格外稳当。他说,年轻时插秧割麦,中午休息时就拿树枝在田埂上比划字。“那会儿光觉得这字有劲,像一阵风、一团火。现在自己写了才明白,这股劲不是凭空来的,是笔锋送到、手腕发力、心神俱到,才能出来的。”

我们坐在他家院子里,枣树的影子斜斜地洒在石桌上。大春的孙子刚放学回来,放下书包就凑过来看爷爷写字。“这个字我认识!是‘学’字!”孩子兴奋地指着。大春笑着摸摸孙子的头:“对,就是学习的学。爷爷小时候没条件好好学,现在陪你一起学。”

这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书法对大春的意义。那不再只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连接三代人的纽带,是祖辈的奋斗记忆,是父辈的生活智慧,更是孙辈的成长陪伴。

“写字和种地其实挺像。”大春蘸了蘸墨,“都要顺应天时,都要耐得住性子。春天播种不能急,冬天休耕不能荒。写字也是,快慢得当,收放有度。”他指着“生产”二字说:“这一笔一画,就像种地时的每一个环节,急不得,也省不得。”

如今的大春,早晨下地干活,下午在家练字。他说最享受的是写完字后,和邻居们坐在树下喝茶聊天的时候。“老伙计们来看我写字,都说这比打牌有意思。有时候我们还一起认字,谁认得多,就像捡了个大便宜。”

临走时,大春媳妇硬塞给我一袋刚摘的黄瓜。大春则送我到村口,约好下次回来再一起品字。看着他转身走回那座被菜园环绕的平房,我突然觉得,书法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它就像这些生长在土地上的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持着最本真的生命力。

这十六个字,从历史的墙上走到普通农家的桌上,从集体的口号变成个人的修行,恰恰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好的精神从来不会过时,它只会在新的时代里,找到新的生长方式。

而大春让我看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笔墨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让历史的智慧在平凡日子里继续发光。

来源:颖宝创意历史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