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否曾在武学、养生或修行的圈子里,看到这样的奇观:对同一个法门,有人奉若神明,有人斥为垃圾。比如意拳的浑圆桩,有人说它治好了多年的顽疾,有人却说这不过是站着发呆的“智商税”。
#站桩的特点都有哪些?#
你是否曾在武学、养生或修行的圈子里,看到这样的奇观:对同一个法门,有人奉若神明,有人斥为垃圾。比如意拳的浑圆桩,有人说它治好了多年的顽疾,有人却说这不过是站着发呆的“智商税”。
双方都亲身实践,都言之凿凿,为何结论天地之差?
答案,就藏在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的一句八字歌诀里。它像一把万能钥匙,不仅能打开武学进阶的大门,更能解开我们认知世界的枷锁。
这句歌诀就是:“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体认”,是这八字中最关键,也最让人困惑的词。它指的是用身体去验证,用心去感知,是超越理论思维的亲身实证。
然而,正是“体认”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巨大的认知鸿沟:
初学者A站桩一周,感觉大腿酸痛、浑身难受。他的“体认”是:痛苦和枯燥。于是他得出结论:这没用。养生者B站桩一月,感觉睡眠改善,手脚温热。他的“体认”是:健康与舒适。于是他得出结论:这是养生至宝。求道者C站桩一年,在某次静立中忽感周身空灵,与万物融为一体。他的“体认”是:天人合一。于是他得出结论:这是修道天梯。看,问题来了:他们体认的是同一个“浑圆桩”吗?
答案是:既是,也不是。他们练习的外形相似,但所触及的内在深度完全不同。这就像同样面对大海,画家看到色彩,渔民看到鱼群,物理学家看到潮汐引力——他们都对,但都不是大海的全貌。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摸象的盲人”,紧紧抓住自己感受到的那一部分,并坚信这就是全部真相。
这,在佛家被称为 “着相”——执着于自我感知的表象。
王芗斋先生的伟大,在于他是一位彻底的“破相”宗师。他深知,执着于固定的招式(“相”),就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实战。
于是,他提出了前半句心法:“抽象虚实”。
“抽象”=“破相”:即抽离于具体的外形与招式。练拳不是学广播体操,不是比划固定的套路,而是要忘掉“拳头”“马步”这些局部概念。“虚实”=“本质”:这是抽离外形后,所要把握的核心。虚实无处不在——重心的分布、力量的松紧、意念的专注与空灵、攻防的假动作与真打击……它们瞬息万变,相互转化。“抽象虚实”就是命令我们:不要练“死形”,要练“活的关系”;不要执着于手脚怎么摆(破相),要去体认全身虚实流动的劲儿(入本质)。
浑圆桩,就是这个理念的完美实践。它不是一个“静态姿势”,而是一个动态的“能量实验室”。在这里,你表面上静止不动,内在却在体认着:
头顶与坐胯的上下争力(虚实)手臂前推与后背靠拢的前后争力(虚实)周身松沉与骨架挺拔的松紧争力(虚实)你练的,从来不是一个“桩”,而是身体内部那种无处不在、生生不息的矛盾统一之力。
如果我们能理解“抽象虚实”是“破相”,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认知模式,来安放破相之后看到的纷繁世界。
这种模式,就是 “一体同观”。
它不是什么神通,而是一种认知境界:同时看见、理解和包容所有不同的角度,了知它们都源于同一个本体,因而不再陷入非此即彼的对抗。
让我们用“一体同观”的视角,重新审视浑圆桩以及关于它的一切争论:
它“同时是”一种高效的筋骨训练:因为它通过最朴素的静立,重塑人的身体架构,实现“筋长骨重”,这是现代运动科学可以解释的。它“同时是”一种精深的气血能量学:因为它能显著改善微循环,激发身体内在能量(温热、饱满感),这是中医气血理论可以印证的。它“同时是”一种神意的修炼法门:因为在极致的静定中,人的意识会发生质变,体验到“虚空”与“整体”,这属于内求的体验科学。它甚至“也可以是”一种骗术:如果传授者自己都无体认,只会空谈玄理;如果学习者只想求神通,不肯下苦功。那么,在这个具体的“人事”上,它确实成了一种欺骗。“一体同观”不是和稀泥,它是最高级的实事求是。 它承认每一个角度在特定条件下的合理性,也清晰地指出了其局限性。
那个骂浑圆桩是骗子的人,问题不在于他看到了“骗术”这个相,而在于他执着地认为全世界只有“骗术”这一个相。他的认知,被自己的经验和逻辑锁死,无法看到事物的全貌。
现在,我们可以将这八字歌诀与所有要素,形成一个完美的认知闭环:
起点(着相):我们带着各自狭隘的认知(如“浑圆桩就是个姿势”或“站着不动就是骗人”)进入。破局(抽象虚实):通过王芗斋的心法,我们开始“破相”——不再执着外形,转而体认内在的“虚实”变化。在浑圆桩中,我们经历从“筋骨→气血→神意”的体认深化。升维(有无体认 & 一体同观):在体认深化的过程中,我们自然从“有”(酸痛、温热等实在感受)的境界,走向“无”(空灵、整体等虚无境界)。此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所有争论,都源于各自“体认”阶段的不同。我们便能以“一体同观”的视角,包容一切看法,了知它们都是“大象”的一部分。总结而言: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不止是武学心法,更是一套强大的认知升级系统。
它教导我们:在任何领域,想要触及本质,就必须打破对表象的执着(抽象虚实),通过亲身实证去层层深入(有无体认),最终获得一种能容纳所有矛盾的、整体的智慧(一体同观)。
所以,下次再看到关于某事截然相反的争论时,你不必急于站队。或许,你可以微微一笑,在心里默念这八个字。然后问自己:我,是否也正执着于某个角度,而错过了更大的真相?
这,就是我们从一句拳诀中,能学到的最高级的智慧。
来源:卷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