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卷”早已不是互联网的专属标签。在传统行业、新兴市场甚至看似稳定的民生领域,竞争的“绞肉机”效应正吞噬着无数普通人的努力。奶茶店扎堆搞“买一送一”,火锅品牌年淘汰率高达72%1;电商平台卖T恤,每单广告成本高达15元,利润被抽成和推广费啃得精光。这些现象背后
“内卷”早已不是互联网的专属标签。在传统行业、新兴市场甚至看似稳定的民生领域,竞争的“绞肉机”效应正吞噬着无数普通人的努力。奶茶店扎堆搞“买一送一”,火锅品牌年淘汰率高达72%1;电商平台卖T恤,每单广告成本高达15元,利润被抽成和推广费啃得精光。这些现象背后,藏着一个被反复验证的商业逻辑:赚钱的本质,从来不是在红海里拼命,而是创造一个别人根本想不到、进不来的“无人竞争”赛道。
传统认知中,市场规模越大机会越多,但现实却打了脸。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宠物殡葬师岗位需求五年增长470%,从业者却不足3000人;而号称“万亿市场”的奶茶行业,每10家新店开张就有8家撑不过半年。这组对比揭示了一个关键点:市场规模≠赚钱潜力,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市场中“未被满足的痛点”与“竞争密度的冷暖”。
例如,一位前老板曾深耕“老年防滑鞋垫”项目。他跑遍20家养老院,收集300条差评后发现,90%的老人摔倒并非因地面湿滑,而是鞋垫边缘卷边导致抓地力丧失。针对这一细节改进产品后,毛利率飙升至68%,甚至垄断了三个省市的养老机构供货。这并非偶然:当主流市场被同质化竞争压榨得利润微薄时,细分领域的“显微镜思维”反而成了破局利器。
如何从红海中跳脱?搜索结果中反复提到一个方法论——需求三问:
1.有没有人群被忽视?
2.现有方案存在哪些硬伤?
3.你的解决方案成本能否压到同行一半?
以母婴市场为例,一位创业者通过这三问锁定“早产儿专用奶瓶”细分赛道。普通奶瓶的市场早已饱和,但早产儿因吸力需求特殊,专用奶瓶却长期空白。他带着团队光模具就改了17版,最终拿下全国40%医院的订单。类似案例还有:某烘焙店老板在蛋糕卷中加入中药陈皮,专门针对血糖偏高的中老年人,客单价直接翻倍;而那些追逐“ins风蛋糕”潮流的商家,如今大多在清库存。
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不是用“差异化”搞噱头,而是用“精准洞察”解决特定人群的真实需求。当别人还在为流量池里的“1%用户”烧钱时,他们已通过细分赛道建起护城河。
真正的商业高手,从不和同行正面硬刚,而是重构战场。比如,有人在写字楼卖现磨咖啡被瑞幸挤压,却转头与车企4S店合作,提供定制咖啡车服务,单辆车月入5万。这就像游戏里,高手从不和BOSS对砍,而是绕到背后偷水晶——竞争的本质是“战场的选择”,而非“战斗的激烈程度”。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电商创业者的转型。2016年,许多人跟风卖女装,每天盯着直通车出价,最终被平台抽成和推广费拖垮。而同期一家卖宠物轮椅的店铺,月销800万却仅有三家竞品——因为大多数创业者只看到“宠物经济”的表层,忽略了“宠物医疗”这一细分链条。
这种非对称竞争的核心,在于用低成本、高壁垒的方式锁定需求。比如,卖大码男装定制的商家,靠私域流量获客成本仅3元,远低于电商T恤的15元广告费。选择赛道时,竞争成本的高低,往往比市场规模更关键。
“规模效应”常被当作商业成功的万能钥匙,但数据显示,某农业大省种植普通小麦亩均利润仅300元,而改种富硒黑小麦做功能食品后,亩利润飙升至3800元。这说明:规模是巨头的游戏,普通人要学蜜蜂,不采百花蜜,只盯一朵花深耕。
一个更生动的例子是“火锅店专用抽油烟设备”。前老板曾靠这一“冷门”起家,起初同行觉得生意太窄,结果全国7万家火锅店中,有1.2万家用上了他的设备。这证明,细分市场的价值可能远超想象,关键在于能否用专业能力将其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产品或服务。
最可怕的内卷,不是体力的透支,而是认知的同质化。当所有人都盯着奶茶店、直播、短视频等热门赛道时,同质化竞争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但总有人能跳出这种思维:比如某早餐摊只卖三种包子,却通过调整不同写字楼人群的馅料咸度、将配送时间精确到7:15-7:30,复购率高达65%,甚至超过连锁品牌。
这类成功者的共同点是:拒绝随大流,转而用“显微镜”观察需求缝隙,再用“手术刀”精准切入。他们不是在红海里游泳,而是在蓝海里造船——因为当别人还在用同样的逻辑思考时,真正的破局者早已定义了新的战场。
选择赛道,就是选择命运
商业世界的残酷在于,它从不同情“努力但选错方向”的人。与其在红海里“头破血流”,不如用“需求三问”找到被忽视的细分市场,用差异化解决方案建起护城河。记住:赚钱的真相,不是比谁更拼命,而是比谁看得更细、想得更远。
下次看到“某某赛道暴利”时,不妨先问自己:这里是否已经挤满了同质化的竞争者?我的解决方案能否解决一个“别人解决不了”的具体问题?答案,或许就藏在你忽略的“显微镜”里。
来源:小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