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舍金山不碰东南亚!古代中国为何死守西域?背后是帝国生死逻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2 23:23 1

摘要:历史上,中国王朝的扩张目标一直很明确:守住西域!但你有没有想过个问题,东南亚离中国也不远,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怎么中国偏偏不向那边发展,反而拼了老命也要死守那片黄沙漫天的西域?

历史上,中国王朝的扩张目标一直很明确:守住西域!但你有没有想过个问题,东南亚离中国也不远,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怎么中国偏偏不向那边发展,反而拼了老命也要死守那片黄沙漫天的西域?

这不是哪个皇帝心血来潮,而是背后有一整套深层逻辑。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中国宁可死守西域,也不碰东南亚?

大家常听说的理由是:

西域是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塞,控制它就等于掐断了匈奴的命脉。

东南亚湿热瘴气、治理困难、士兵损耗大,不值得去拼命。

越南已经被儒家文化同化,可以当缓冲地带。

这些说法没错,但都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个陆权帝国,而不是海权国家。

这两个概念一听就玄,其实很简单:

陆权:靠陆地扩张,搞农业、修驿道、设关口,讲究一寸一寸地把地盘稳稳拿下。

海权:靠海上贸易,搞港口、跑航线、赚流通的钱,讲究的是灵活机动、点对点控制。

这两套逻辑,南辕北辙,玩的是完全不同的游戏。

中国历朝历代,几乎都把西域当作命门来对待。为啥?

因为西域是整个陆权系统的支点

打个比方,中国像个大机器,西域就是那个能带动整个系统运转的轴承。

你看,汉朝设了西域都护府,唐朝搞了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更是连高昌、龟兹都吞了,就是为了把河西走廊这条生命线握在手里。

而且,这不是简单的地理控制,更是文化、经济、军事三合一的战略布局。

比如敦煌,表面上是个边塞小城,实际是文化交流中心、军事中转站、经济货运枢纽。唐朝还专门设了河西节度使,说明这片地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牢牢抓住的。

一旦西域被夺,中国整个西部防线就像被掏空了。

再来看东南亚,尤其是越南。唐朝也不是没试过搞安南都护府,想把越南纳入体系,但后来怎么样?

939年,越南自己独立了,而且越走越远,最后成了典型的海权国家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越南的地理特点太鲜明了:狭长的海岸线、天然的港口、和整个东南亚群岛联系紧密,完全是海权的“理想型”。

而且越南一旦脱离陆权体系,就像鱼儿回到水里,不但没乱,反而在东南亚闯出一片天。

这就说明,海权支点天然就难以长期受陆权控制。你想抓住它,它却总想着“出海”。

中国古代王朝不是不知道东南亚有资源,但他们更清楚:那地方不好管,搞下来了也守不住,反而会拖后腿。

这里再举个反例,大家熟悉的“归义军”。

当年张议潮收复西域,建立归义军,看起来很风光吧?但他一走,地方豪族就开始内斗,最后整个政权被西夏吞了。

为啥?因为陆权支点必须依附于强大的中央政权。一旦中央管不住,地方就乱套。

这就是陆权逻辑的“铁律”:要统就统到底,不能一半一半地搞。

说到海权,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过尝试,最典型的就是南宋

北方丢了之后,南宋靠什么活?靠海!

当时泉州、广州成了世界级大港,海上贸易特别火,市舶司的税收占了中央财政的20%,远超北宋时期的3%。

连海军都搞得特别牛,在陈家岛海战里把金国水军全歼了。

但结局大家都知道,南宋最后还是被蒙古灭了。

为啥?因为这时候的中国,骨子里还是个陆权国家。你搞海权,只能是权宜之计,撑不了长久。

别以为这是古人才面临的选择,到了近现代,这场陆权VS海权的较量依然在继续:

甲午战争,日本海权打中国陆权,结果大家都知道。

冷战,美国(海权)和苏联(陆权)全球争霸,最后苏联撑不住了。

说白了,一个国家如果硬要转型为另一种权力体系,不光难,还容易出大乱子。

再从文化上看看,东南亚很多地方当时连成熟的农耕文明都没形成,统治结构也比较松散。

中国那一套讲究“礼乐教化”“科举选官”的大一统模式,拿去东南亚根本落不下地。

除了越南北部稍微能接住,其它地方几乎都接不了。

所以,古代中国王朝很清楚——东南亚不是我该去的地方,搞不好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中国古代宁可死守西域,也不碰东南亚,不是地理问题、不是文化歧视、不是怕瘴气,而是国家战略逻辑的选择

西域是陆权的支点,关系到国家的根基和安全。

东南亚是海权的边缘,看起来诱人,但不适合纳入陆权体系。

从汉唐到清朝,战略重心始终没变:稳住陆地,把边疆打牢,才是帝国生存之道。

这个逻辑,直到今天,都还有现实意义。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