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笑,这真不是段子,是消协刚晒的数据:去年生鲜投诉里,42%都栽在“冰衣”上,有些虾仁拆完冰直接缩水一半,商家靠水赚差价,比卖海鲜还赚。
“9块9包邮的草莓,收到一看,冰比果重。
”——别笑,这真不是段子,是消协刚晒的数据:去年生鲜投诉里,42%都栽在“冰衣”上,有些虾仁拆完冰直接缩水一半,商家靠水赚差价,比卖海鲜还赚。
有人觉得冻品掉坑就算了,贴身用的总安全吧?
偏偏最狠的刀藏在最便宜的地方。30块钱的四件套,摸上去挺软,检测一出来甲醛超标5倍,睡在上面等于整夜吸毒。
厂家算盘打得精:反正很多人买完洗一遍才用,呛鼻味儿被洗衣液一盖,差评就追不到头上。
洗衣液 itself 也不是省油的灯。
协会抽检网销爆款,28%是“山寨灌装机”出品,荧光增白剂跟工业酶齐飞,洗完衣服是白了,皮肤跟着红一圈。
有人吐槽“怎么每次穿新T恤都痒”,真相往往不是过敏,是衣服和洗涤剂在双重放毒。
便宜香薰更离谱。67%的低价货里塞满邻苯二甲酸酯,名字拗口,功效简单——让香味持久,也让内分泌紊乱。
二十块一大瓶,闻着像五星级酒店,实际上就是塑料增塑剂在挥发。
点一晚上,床头PM2.5直接爆表,还附赠头痛套餐。
二手数码的坑新到连老司机都翻车。
最新骗术是“序列号整容”:iPhone 主板码被改成未激活状态,GSX 都查不出毛病,拆机才发现是官换机拼装机。
卖家把验机报告PS得漂漂亮亮,买家一付款就拉黑。
平台客服只能赔个运费,几千块买个教训。
想躲雷,其实就三句话:
1. 冷链商品先看“坏果包赔”再下单,收到立刻录开箱,冰厚超10%直接退货,运费让商家掏。
2. 纺织品认准标签上的GB18401-2010,A类才算婴幼儿可用,低于这个标准再便宜也pass。
3. 日化、香薰没有“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就当它不存在,别被ins风外包装骗了。
真踩坑也别闷声吃亏。12315去年上线“电商直通车”,7个工作日必须给回复;不少平台还能视频验货,让卖家直播拆封,想耍赖都来不及。
记住留好订单、聊天记录,三倍赔偿的法规已经写进新电商法,不维权就是给奸商送年终奖。
便宜当然可以占,但得先长眼:价格砍到脚脖子,质量往往也砍到大腿根。
下次看到“跳楼价”,先默念一句——商家不是做慈善,跳楼的可能是自己。
来源:生活小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