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0年10月,中国革命的天平正朝着紧绷的方向倾斜。蒋介石刚在中原大战里打赢阎锡山、冯玉祥,拿下河南郑州,手里的兵还没来得及歇,就把矛头对准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10月,中国革命的天平正朝着紧绷的方向倾斜。蒋介石刚在中原大战里打赢阎锡山、冯玉祥,拿下河南郑州,手里的兵还没来得及歇,就把矛头对准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此之前,蒋介石压根没把红军当回事,只看作是“疥癣之疾”,随手就能打发。可几次“会剿”下来,红军不仅没被消灭,反而越打越精神,他这才后知后觉——红军已经成了“肘腋之患”,不除不行了。
10月28日,蒋介石亲自拍板下命令,一口气调集了11个师加3个旅,算下来足足10万兵力。他让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当总指挥,第18师师长张辉瓒做前线总指挥,定下“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的方针,目标很明确:把红军主力逼到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两岸,然后“聚而歼之”。
这10万兵力压过来,换谁看都是生死关头,可毛主席早就提前算到了这一步。就在蒋介石下命令的前三天,也就是10月25日,毛主席已经在新余罗坊的陈家闹村,把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的人聚到一起开了会——这就是后来有名的“罗坊会议”。
会上,毛主席拿着敌我兵力对比的情况,说得很清楚:现在敌人强、我们弱,硬拼肯定不行。他提出,不如把红军转移到赣江东岸,往根据地中心退一退,这不是真的逃,是“最后退却”,目的是把敌人引进来,等他们进了根据地,咱们熟悉地形、有老百姓支持,再找机会消灭他们——这就是“诱敌深入”的核心思路。
可这个现在看来无比正确的方针,当时却没被多少人理解。会场上议论声一片,不少干部想不通:为啥放着阵地不守,要往后退?反对最厉害的,是红3军团里平江、浏阳、阳新、大冶籍的领导干部。他们觉得,不如把1、3军团分开,红1军团去赣江东岸,红3军团留在西岸,夹着袁水布防,这样还能两边呼应。
就在这争议快压不住的时候,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站了出来。他看问题的眼光和毛主席一致,明确表示赞成“诱敌深入”。有了彭德怀的支持,红3军团里的反对声音很快就平息了,这算是暂时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可麻烦还没结束,江西行委书记李文林又站出来反对。李文林不是普通人,他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还亲手打造了红二、四团,论资历和功绩,在赣西南一带很有分量。但他有个缺点:遇到事容易盲从中央的指示,缺乏自己的判断。
当时李立三提出“进攻南昌、九江,会师武汉”的口号,李文林完全陷进了这种“进攻狂热”里。他觉得,敌人都打过来了,咱们就得用进攻对付进攻,赶紧杀到白区去,让敌人自顾不暇,哪能往后退?他在会上跟毛主席据理力争,坚持要按“立三路线”来。
更让人揪心的是,李文林不光在罗坊会议上反对,之前就已经开始推动“立三路线”了。8月5日,他主持召开“二全会议”,会上把矛头直接对准毛主席,说毛主席的思路有问题;还指责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曾山等人“只会喊政治口号,不会用组织手段推进工作”,甚至建议中央开除刘士奇的党籍。之后,他牵头成立了新的赣西南特委,把“立三路线”在赣西南推得更凶。
9月24日,这个新特委还发了个《紧急通告第20号》,直接把毛主席之前定的“废除一切肉刑”政策给废了,反而把用肉刑的权力下放到了基层。这一下可好,不少地方开始用刑逼供,很多人没犯事却被屈打成招,硬扣上了“问题分子”的帽子。
这些屈打成招的“供词”传到中央,中央误以为“改组派”(当时国民党的一个反共组织)已经偷偷渗透到红军和根据地内部了,顿时紧张起来,赶紧催着江西这边加大反“改组派”的力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韶九走上了历史舞台——后来他在反“改组派”的过程中,搞了不少过火的事,造成了很多令人痛心的损失,而关于他的家庭和生平,现在很多资料都语焉不详,只有萧克上将回忆过几句:他父亲是湖南嘉禾的流氓头子,他自己在衡阳成章中学读书时因为恶习多被开除,后来才参加的革命。
回头看那段历史,毛主席的“诱敌深入”方针,从提出到推行,一路顶着重重阻力。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方针救了红军:敌人真的被引进了根据地,在接下来的第一次反“围剿”中,红军在龙冈一仗活捉张辉瓒,消灭敌人近万人,成功粉碎了蒋介石的10万大军“围剿”。
如果当时没有毛主席的坚持,没有彭德怀的支持,真按反对者的思路来,红军能不能顶住10万敌军的进攻,恐怕都是个未知数。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真正有远见的决策,往往在一开始不被理解,但只要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的利益,最终一定会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而那些因为盲从、狂热而产生的错误,也成了后来革命路上的重要教训,提醒着后人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