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的艾滋病咨询室,一个20岁的男孩颤抖着询问医生:“我只是有过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可能感染吗?”医生看着检测报告,沉重地点了点头。这样的场景,正在全球各地以每分钟新增5名感染者的速度上演。
深夜的艾滋病咨询室,一个20岁的男孩颤抖着询问医生:“我只是有过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可能感染吗?”医生看着检测报告,沉重地点了点头。这样的场景,正在全球各地以每分钟新增5名感染者的速度上演。
触目惊心:艾滋病的全球蔓延态势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71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近半已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
仅2022年,就有130万新发感染,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在个别地区,艾滋病甚至已成为15-49岁人群的首要死因。
与此同时,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131万例,2023年第二季度新增艾滋病感染者35697例。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21世纪,艾滋病依然在全球肆虐?
认知麻痹:最危险的“常识盲区”
“我从来没想过他会是HIV携带者。”26岁的李萌(化名)在接受采访时泪流满面。她与男友交往一年,从未见过对方服用任何药物,直到自己持续低烧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已被感染。
“他看起来非常健康,我们甚至一起健身、跑步,我怎么也想不到...”
认知麻痹,已成为艾滋病防控的第一大敌。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晓指出:“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存在两个极端——要么过度恐慌,认为日常接触就会感染;要么盲目乐观,认为艾滋病已成慢性病,无需担心。”
事实上,抗病毒治疗确实可以让感染者活到接近正常寿命,但前提是及早诊断、坚持治疗。而很多人因害怕歧视,拒绝检测,直到发病才就医,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传播,让艾滋病谣言“野火烧不尽”。“一夜情后24小时内吃阻断药就没事”、“只有男男性行为才会感染”、“老年人不会得艾滋病”...这类错误认知正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
检测困境:被恐惧封锁的真相
“我们社区提供免费匿名检测服务,但来检测的人寥寥无几。”广州市一家艾滋病检测公益组织负责人告诉记者。
恐惧,让许多人选择了“鸵鸟策略”——不检测就不会知道,不知道就等于没有。
UNAIDS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5%的HIV感染者并不知晓自己的感染 status。这部分人成为了疫情防控中最薄弱的环节,研究表明,他们传播病毒的风险比已知感染并接受治疗者高出3.5倍。
检测率低下的背后,是依然严峻的社会歧视。尽管科学证明,接受有效治疗的HIV感染者不会通过性接触传播病毒,但社会对感染者的接纳度依然极低。
“很多人宁可在网上购买不可靠的试纸自己检测,也不敢去正规机构。”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医生张彤说,“自测试纸准确率有限,而且检测出阳性后,不少人因恐惧而拒绝确认,延误了治疗。”
防控疲劳:被忽视的潜在危机
“使用安全套?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话题了吧。”23岁的大学生王明(化名)不以为然地说。在他的社交圈里,安全套被视为“影响体验”的障碍,而非保护健康的屏障。
全球范围内,艾滋病防控正面临严重的“疲劳期”。
“上世纪80-90年代,艾滋病是人人谈之色变的‘世纪瘟疫’,各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宣传教育。”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中心李教授分析,“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出现,艾滋病从‘绝症’变成了‘慢性病’,公众的警惕性也随之降低。”
防控疲劳直接导致高风险行为的增加。多地疾控部门报告显示,近年来,男男性行为人群安全套使用率呈下降趋势,而新型毒品的使用进一步加剧了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
与此同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艾滋病防治资金增长乏力。全球防治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基金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艾滋病防治资金缺口高达30%。
科技双刃剑:预防工具的喜与忧
“我准备了PrEP(暴露前预防用药),应该没问题。”从事金融行业的刘先生(化名)告诉记者。近年来,PrEP的普及让许多高风险人群有了新的保护手段。
科技发展为艾滋病预防带来了新工具,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PrEP(暴露前预防)和PEP(暴露后预防)药物的出现,确实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正确使用PrEP,可以将通过性行为感染HIV的风险降低99%。
但问题在于,部分人将预防药物视为“万能保险”,反而忽视了最基础的安全套使用。“PrEP只能预防HIV,不能预防梅毒、淋病等其他性病。”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
与此同时,抗病毒药物的成功,也让一些人低估了艾滋病的危害。“反正死不了,得了病就吃药呗”——这种危险的想法在年轻人中并不少见。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抗病毒药物有副作用,需要终身服药,且费用不菲。更重要的是,一旦耐药,治疗将变得极为复杂。
社会变迁:隐藏的传播催化剂
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家老年活动中心,67岁的张大爷悄悄向医生咨询艾滋病检测问题。他丧偶多年,最近通过社交软件认识了几个“朋友”。
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正在悄然改变艾滋病的传播模式。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以上老年群体和15-24岁青年学生群体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成为艾滋病防控的新重点人群。
“老年人有正常的生理需求,但缺乏安全性知识;年轻人处于性活跃期,却经验不足、容易冒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分析。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跨境、跨区域的人员流动,使得艾滋病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传播网络。
社交媒体的普及,则让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变得更加容易。“各种交友软件让人们能够快速找到‘伴侣’,但也增加了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几率。”一位疾控工作人员坦言。
区域失衡:被遗忘的角落
在非洲南部某些国家,艾滋病感染率高达20%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近三分之二的HIV感染者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全球艾滋病防控面临着严重的区域失衡。
“在发达国家,艾滋病已成为可管理的慢性病;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它仍然是死亡判决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马克·米歇尔说。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检测手段落后、药物可及性差、教育水平低下...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艾滋病在贫困地区的持续蔓延。
即使在中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艾滋病防控资源也存在差距。“基层医疗机构检测能力不足,专业人员匮乏,是制约防控的重要因素。”国家卫健委相关人士透露。
出路何在:多管齐下的防控策略
面对依然严峻的艾滋病疫情,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要任务是加强科普,消除认知误区。“艾滋病教育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深入人心。”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韩孟杰强调,“特别是要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宣教策略。”
对青少年,应开展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性教育;对老年人,需要通过他们能够接受的渠道传递防病知识;对高危人群,则要提供精准的干预服务。
其次,要创新检测方式,提高检测可及性。“我们正在推广自我检测、网络预约检测等新模式,让检测更便捷、更私密。”杭州市疾控中心艾防所所长罗艳说。
第三,要消除歧视,营造支持性环境。“只有消除歧视,感染者才会主动检测、积极治疗。”北京无国界爱心公益组织创始人孔令坤表示。
最重要的是,防控策略需要与时俱进。“随着传播模式的变化,防控措施也应及时调整。”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专家汪宁教授指出。
曙光已现:从“绝症”到“可防可控”
尽管挑战重重,但艾滋病防控已见曙光。
全球范围内,已有20多个国家实现了UNAIDS设定的“90-90-90”目标(即90%的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90%的已知感染者接受治疗,90%的治疗者病毒得到抑制)。
博茨瓦纳这个曾经艾滋病肆虐的国家,如今已实现了“95-95-95”的更高目标,成为非洲抗疫的典范。
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长效注射药物、植入式给药装置、甚至功能性治愈研究,都为终结艾滋病疫情带来了希望。
“如果我们能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预防、检测和治疗服务,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UNAIDS执行主任温妮·比亚尼玛表示。
结语:每个人的行动都至关重要
回顾艾滋病40多年的流行史,我们从最初的恐慌无助,到今天的有效应对,人类展现了惊人的智慧和韧性。
但抗疫未到终局,松懈可能让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艾滋病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的防控,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更需要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
下一次,当你看到艾滋病宣传教育时,请驻足了解;当你面临风险行为时,请记得保护自己;当你遇到感染者时,请给予平等尊重。
因为,在一个连接日益紧密的世界,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唯有共同面对,人类才能最终战胜这个曾经的“世纪瘟疫”。
来源:淮都王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