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妲 张彦斌:烽火信物:一张剪报见证的中美抗战情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10:00 1

摘要:2025年,我们迎来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同时也是柏乡县解放八十周年。在秦基伟解放柏乡纪念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张泛黄的英文剪报。它尺寸不过14X13.5厘米,却承载着一段跨越国界、穿越烽火的深厚情谊与历史记忆。这张珍贵的剪报,正是1945

以下文章来自于柏乡发布:

【红色柏乡】烽火信物:一张剪报见证的中美抗战情谊柏乡发布

2025年10月02日 15:55

河北

2025年,我们迎来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同时也是柏乡县解放八十周年。在秦基伟解放柏乡纪念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张泛黄的英文剪报。它尺寸不过14X13.5厘米,却承载着一段跨越国界、穿越烽火的深厚情谊与历史记忆。这张珍贵的剪报,正是1945年秦基伟将军在柏乡冯上京村指挥作战时,不慎遗落在房东王子衍家的信物。它的发现,揭开了“将军情义重,房东遗憾长”的动人往事,更折射出中美人民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壮阔历史画卷。

秦基伟遗落在冯上京房东王子衍家的剪报照片

迪克西使团:延安与太行的国际回响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浴血奋战。同年7月,由驻华美军司令部派遣的官方军事与外交人员组成的机构——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飞抵延安。他们的使命是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力量。观察组中,惠德赛是一位特殊的成员。年约四十多岁的他,曾亲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同时,他还有一个独特的爱好——搜集剪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烟再起,美国开始全国战争动员,惠德赛深感高效的组织动员与强大的后勤保障是胜利的基石。当他看到一份地方小报《伯班克大街退伍军人报》上刊载的《国家防御指挥部招募民间司机等后勤人员的通知》时,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份平凡通知背后所体现的全民抗战意志与潜力。他非常认真地剪下这则《通知》,珍而重之地夹在自己的日记本中,随身携带。1944年,这本夹着剪报的日记本,随着他来到了中国。

1944年12月,惠德赛上校在周恩来同志派遣的李绍唐陪同下,带着介绍信,在太行军区一分区警卫排护送下抵达赞皇县槐疙瘩村。太行军区情报处主任李棣华奉李达司令员之命在此等候,并与一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步行至黄北坪村热情接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美国朋友。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惠德赛深入一分区连队参观访问,与秦基伟将军朝夕相处。秦基伟将军卓越的军事才能、充满朝气的活力、智慧风趣的谈吐给惠德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由衷地称赞秦是“聪明而充满朝气,智慧而风趣的优秀的八路军军官”。这张来自美国小镇的剪报,也静静躺在日记本里,默默见证着太行山麓这段短暂却真挚的国际友谊。

随后,惠德赛前往八路军前方总部会见邓小平同志,并与李达将军深入交流太行军区情况。然而,1945年3月,惠德赛与李绍唐在前往太行二分区途中,不幸遭遇日军飞机轰炸扫射,双双壮烈牺牲。他们的牺牲,是日本法西斯残暴罪行的又一铁证。延安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迪克西使团在延安时使用的食堂被命名为“惠德赛纪念堂”,朱德总司令亲题匾额。

将军的泪与痛:遗物中的永恒思念

1945年8月,秦基伟将军率“太行一支队”沿平汉线发起攻势,连续攻克赞皇、临城、内丘、高邑四城,并协同友军解放邢台、邯郸。10月19日,他率部解放临洺关后,风尘仆仆地赶往太行军区司令部。刚抵达,他便收到一份沉重的遗物——在惠德赛牺牲现场整理出的那本随身日记。当秦基伟将军接过这本熟悉的日记本,翻开书页,看到惠德赛那熟悉的字迹,特别是那句对自己的评价时,与这位美国友人相处的一幕幕瞬间涌上心头:那个在太行山间坚定行走的身影,那个在交谈中开朗大笑的好友,那个对战争动员有着深刻见解的、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老兵……如此鲜活、友善的生命,竟陨落在日本法西斯的屠刀之下!巨大的悲痛瞬间攫住了将军,这位钢铁般的军人,也不禁泪洒衣襟,痛彻心扉。他郑重地收下了这本日记,将其视为对牺牲国际友人的深切缅怀和珍贵友谊的信物,决定永远带在身边。

柏乡烽火与失落的珍藏

1945年10月底,秦基伟将军率军挥师北上,剑指冀南平原的柏乡县城。指挥部设于县城西北五里冯上京村的天主教堂,将军的临时办公、住宿场所就在教堂东北角村民王子衍家的西厢房。他将那本承载着记忆与哀思的日记,小心翼翼地放在身边。11月9日,柏乡县城宣告光复。部队转移在即,军务繁忙。然而,就在即将离开冯上京村之际,秦将军突然神色焦急地折返回住处,在屋内仔细寻找,并急切地询问房东王子衍,他离开后是否有人进过房间。确认无人进入后,将军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惋惜。房东以为将军丢失了贵重财物,关切询问。秦将军深深叹了口气:“我笔记本里夹着的一片剪报,比任何财宝都珍贵!能找的地方都找了,就是没有……”言语间充满了遗憾与不舍。将军最终带着这份遗憾,奔赴新的战场。直到当年腊月二十二,王子衍家人扫房子(民俗:二十二,扫房子)在西厢房炕洞口,意外发现了一张写满洋文的纸片。他们立刻联想到秦将军焦急寻找的“珍宝”,小心收好,与家中老文书一同珍藏起来,一心期盼着将军或他的部属能前来寻回,物归原主。可惜,战事倥偬,音讯难通,这一等,就是漫长的岁月。

岁月留痕:永不褪色的见证

时光荏苒,这张被王家精心保存了近八十年的剪报,终于在王氏家族续修族谱整理资料时重见天日。经邢台师专吴士异教授翻译,其内容得以揭示:一面是美国二战时期《国家防御指挥部招募民间司机等后勤人员的通知》,另一面则是某篇小说的片段。这张出自《伯班克大街退伍军人报》的普通剪报,因其主人的特殊经历与情感寄托,早已超越了纸张本身的意义。它是一位一战老兵对二战动员的深刻认同,是惠德赛跨越重洋带到中国、随身携带的珍藏。它亲历了太行一分区司令部内秦基伟与惠德赛一周亲密无间的交流,无声地见证了两位反法西斯战士之间建立的难忘友谊。它更是日本法西斯疯狂轰炸、夺走国际友人生命的血腥罪行的直接见证者,最终,它成为了秦基伟将军心中无价的纪念,伴随他指挥解放柏乡的烽火岁月。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永恒的纪念

如今,这张承载着多重历史印记的剪报,静静地陈列在秦基伟解放柏乡纪念馆明亮的展柜中。它不再是将军遗失的遗憾,也不再是房东未能完成的夙愿。它是一段烽火岁月凝固的史诗:一面记录着大洋彼岸普通民众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反法西斯洪流的决心(那则招募通知);一面则象征着人类在战火中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小说片段)。它更是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太行山的农家石屋与柏乡平原的土坯农舍,连接着八路军将领的深情厚谊与普通房东的淳朴信义,连接着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并肩战斗情谊。

八十年光阴流转,硝烟散尽,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然而,这张泛黄的剪报,如同历史深邃的眼眸,仍在无声诉说着:诉说着将军的泪与痛、房东的诚与诺;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与反抗者的不屈;诉说着在那人类至暗时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为了正义与自由,如何跨越隔阂,心意相通,共同谱写了战胜法西斯的伟大篇章。它提醒着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不仅是缅怀先辈的牺牲与荣光,更要铭记历史昭示的真理——和平需要守护,正义需要捍卫,跨越国界的理解、合作与情谊,是照亮人类前行道路的永恒灯火。这张小小的剪报,正是这历史回响中,一个永不褪色、触手可及的永恒见证。

作者:

王玮妲,女,柏乡县冯上京人。

张彦斌博士,柏乡人,全国党史专家,现任邢台党史协会秘书长。

来源:收获49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