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时节,走进兰州新区小横路社区,迎面而来的是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汉族小姑娘马丽娜正和回族小伙伴马小梅在民族团结主题广场上跳皮筋;东乡族老人马大爷在“睦邻会客厅”里与汉族邻居张师傅下象棋;社区活动中心传来阵阵欢快的民族音乐,各族居民正在排练“民族团结一家亲”
深秋时节,走进兰州新区小横路社区,迎面而来的是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汉族小姑娘马丽娜正和回族小伙伴马小梅在民族团结主题广场上跳皮筋;东乡族老人马大爷在“睦邻会客厅”里与汉族邻居张师傅下象棋;社区活动中心传来阵阵欢快的民族音乐,各族居民正在排练“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汇演……这是小横路社区实施“五民融合”工程结出的硕果。
党建引领 构建“石榴籽”家园
作为我省最大的多民族拆迁安置社区,小横路社区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份亮眼的“民族团结成绩单”:1.7万居民中涵盖汉、回、东乡、藏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比16%。社区党总支创新打造的“互融乐民、文化润民、发展富民、和谐安民、思想育民”五大工程,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空间互嵌、服务共享、情感共融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子。
“我们不仅要让各族群众住在一起,更要让他们心在一起。”在168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正曌向记者介绍,这个投资400万元打造的“15分钟民族团结服务圈”,集政务服务和文体活动于一体。通过实行各族学生“混班教学”,开展《共育石榴籽》主题班会50余场,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民族团结主题广场年接待参观学习1.2万人次。
文化润心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暮色中的小横路社区灯火通明,民族团结主题广场上的“石榴花开”雕塑在景观灯映照下泛着亮光,56个民族剪影长廊讲述着团结故事。社区创新建立的“我们的节日”活动矩阵成效显著:春节包饺子、端午煮粽子、古尔邦节炸馓子……每年80余场文化活动,让2万余人次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感情。“最美家庭”“民族团结好邻居”等90个先进典型的评选,以及260余场“身边人讲身边事”微宣讲,用点滴故事汇聚成民族团结的洪流。
就业富民 铺就共同发展“幸福路”
东乡族妇女马燕的故事令人动容:“参加社区民族刺绣培训后,我自己创业,去年收入超5万元。”这样的创业典型在社区并非个例,社区建立“零工市场+技能培训+劳务对接”一站式平台,已培育出民族餐饮、电商直播等特色产业多个带头人。
社区针对失地农民等群体开设家政、电商、民族刺绣等培训班15期,培训1200人次,带动就业1500余人。同时,社区设立“红石榴”关爱基金,累计救助500余名群众。这一系列举措让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1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2.3万元。
每年80余场文化活动,让2万余人次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感情。
治理创新 织密民族团结“保障网”
社区创新“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划分13个网格、116个联户单元,通过52名党员中心户、23名少数民族楼栋长的“神经末梢”作用,“睦邻会客厅”累计化解纠纷120余件,帮办代办事项400余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红石榴”党建联盟整合16家共建单位、268名党员力量,开展主题党日40余场。孵化12支“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2100人,年均服务1.8万小时,让民族团结在具体实践中升华。
荣获“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20年成功创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民族团结主题广场年接待参观学习1.2万人次……小横路社区的成功实践获得广泛认可。如今的小横路社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正朝着民族团结幸福社区的目标迈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贡献着基层智慧与力量。在这里,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每天发生的温暖故事,共同体意识不是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幸福体验。
正如周正曌所说:“在这里,每个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花瓣,共同组成了怒放的石榴花。”这个连续三年保持“零上访”的和谐社区,正用日复一日的暖心实践,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记者手记
在小横路社区的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温度——是邻里间分享的一碗拉条子,是广场上共舞时的一个微笑,是困难时伸出的援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共同体意识培育,或许正是“五民工程”最宝贵的经验。
来源:兰州新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