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我问一下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作品是哪一个?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答出来,就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堪称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个巅峰之作、代表性的作品。那问题就在于,《兰亭集序》在唐代以后就已经销声匿迹了。现在网上有个说法,说是《兰亭集序》被武则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如果我问一下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作品是哪一个?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答出来,就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堪称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个巅峰之作、代表性的作品。那问题就在于,《兰亭集序》在唐代以后就已经销声匿迹了。现在网上有个说法,说是《兰亭集序》被武则天带到乾陵里边去了。这个说法正确不正确?我们来剖析一下。
首先第一点,我们也知道《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而且我这里顺便跟大家交个底:其实《兰亭集序》地位那么高,除了这件书法作品本身的确是一个杰作之外,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大V带货”呀。你要知道,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虽然是著名的书法家,但是还没有达到“书圣”那样的一种地步,也没有到“天下第一书法家”这种地位上。那是唐太宗这个人超级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所以他当皇帝之后,你想他皇帝的权力有多大,他用自己这个行政的能力,用天下重金去收购“二王”的书法,这样子就使得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的地位日渐抬升,甚至连日本的天皇都让遣唐使在中国收购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作品就已经热到这样的一种地步。
而这个《兰亭集序》,唐太宗特别欣赏,还让人去做临摹。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所谓的《兰亭集序》,我们也知道那都是临摹作品,那么真迹在哪里?实际上按照唐代的文献记载,真迹已经被唐太宗本人带入了昭陵。这个说法有大量的唐代文献可以作为支撑。
比方说《法书要录》《独异志》、韦延之的《兰亭记》、韦述的《述书录》等等,都跟我们说:这个唐太宗在临去世之前,他很惦念自己心爱的《兰亭集序》,于是跟太子李治说,你要是孝顺的话,就把《兰亭集序》给我陪葬。结果李治听了父亲的话,把这个《兰亭集序》放入到了昭陵的地宫当中去。
这个说法有很多的文献做支持。但是第二种说法,那是近些年来网上盛行的一种说法——你包括到陕西的这个景点去旅游的话,有些导游也会跟你说《兰亭集序》被武则天带入了乾陵了。他的理由是什么呢?说昭陵里边应该没有《兰亭集序》,因为在这个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军阀叫温韬,把唐太宗的昭陵给盗绝了,出土珍宝无数,但是这里边没有提到《兰亭集序》,可见《兰亭集序》应该不在昭陵里边。
那么谁违背了唐太宗的遗志?那毫无疑问就是李治,就是唐高宗。唐高宗大概自己也喜欢《兰亭集序》,于是把它“眯”起来了,后来被武则天——因为武则天也是一个书法家,你看《法书要录》里边记载了说唐朝的这个几十位书法家当中,他列举了三位皇帝,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和武则天——《法书要录》也认为这个武则天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家,而武则天本人对“二王”的笔迹也非常的热爱。所以这种说法就认为武则天极有可能把《兰亭集序》带入到乾陵里边去。
这个说法我想追根溯源,我看是谁说的。我找了半天,这个不是学者说的,这个应该就是网上盛行的一个说法;想找到源头,现在几乎已经找不到了。我找了好长时间,找不到。我只能这么说啊,这个说法问题很大:
第一,没有史料支持这个说法。你看我前面列举那么多书,那都是唐代人家说的,都是“带入昭陵”。人家没有说带入乾陵。所以说你没有史料支持,这是这个说法最大的一个问题。
第二,你这逻辑上有问题:昭陵里边没有发现《兰亭集序》,那么《兰亭集序》就一定在乾陵?这是什么道理啊?唐朝就这两座陵?不是昭陵就乾陵?唐朝的帝王陵光在陕西的就18座,对吧?你不能说是非此即彼。那还有无数种其他可能。
还有一个:你说温韬挖开这个昭陵里边没有见到《兰亭集序》,我看你是对史料的误读。为什么呢?关于他挖这个昭陵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新五代史》是怎样记述的:“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也就是说,昭陵地宫里边的一个棺床之上有个铁盒子,铁盒子里边放了很多的书法作品,包括钟繇和王羲之。的确没有提到《兰亭集序》,而问题就在于:既然是“钟王笔迹”,你怎么敢担保这里边就没有《兰亭集序》呢?只是因为那个铁匣子里边有多份书法作品,所以一言以蔽之,概括了一句“钟王笔迹”,没有单独提《兰亭集序》的名字而已。
下面就有个问题:那《兰亭集序》被挖出来之后哪去了?怎么不见踪影了?
一种可能性:被温韬给毁坏了。温韬是劫匪出身,赳赳武夫,他挖那个唐代帝王陵,他是为啥?他为里边的金银财宝,他才不懂得里边字画有多大的价值,他哪懂那个呀?所以宋代的《爱日斋丛抄》里边说:“温韬发昭陵所藏书画,亦剔取装轴金玉而弃之。”什么叫做买椟还珠?什么叫做有眼不识泰山?这就是典型。那个魏晋南北朝、隋唐那个书法都是卷轴嘛,把那个中间金玉做的轴给抽出来,然后把那些书法作品都给扔了、毁了。
第二种可能性:《兰亭集序》落到了温韬的外甥郑玄素的手里边。《旧五代史》记载说,郑玄素在温韬死后,把温韬盗掘的唐代帝王陵里边的书画都据为己有,而且这个人后来还当了隐士。那问题在于:《兰亭集序》落在你手里面了,去哪了?没有史料记载,我们说不清了。
总之一句话:没有史料能够证明是武则天把《兰亭集序》带入了乾陵。
但是下面我还要再说一个消息:随着考古调查的深入,虽然昭陵现在还没有经过考古发掘——我指的是它的地宫本身没有经过考古发掘——但是外围的勘测一直在进行。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墓道口没有盗扰的痕迹,墓道也没有被破坏的痕迹。总之一句话,温韬盗掘昭陵这件事,有可能本身就是一个谣言。
你比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有一个工程叫做“唐昭陵地下遗址精细探测与虚拟景观在线示范工程”,在这里边他们发现:昭陵的墓道口到地宫长约170余米,没有发现过任何盗掘的痕迹,而且墓道口也好,墓道本身也好,都比较完整。您再看看这张航拍的照片,你能看见昭陵墓道口所在那个山峰——你可以感觉到:如果不从墓道口进去的话,基本上没有别的途径进去。这个山是个岩石山,这不是土山,所以说这种情况下依山为陵,对吧?这一座石头上掏出来的陵墓,你不从墓道口进去基本上不可能。所以既然墓道口完整,墓道也没有发现盗扰的痕迹的话,那就极有可能昭陵里边是完整的。
当然了,您不要紧跟着就问:“什么时候开挖?里边装些什么东西?”我跟你这么说啊:网上但凡说“昭陵里边有什么东西”,我曾经看过新闻报道——你一看就是不着调的记者写的——说什么“里边的东西有文物多少吨?价值几百、几千个亿”?我跟您说,凡是这样的,用“吨”来衡量文物的、用“价值多少钱”来衡量文物的,您记住俩字:谣言。 全是他的想象,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已。
另外一个:当然历史上关于这个昭陵被盗传得甚嚣尘上,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宋代有本书叫《醴泉笔录》,还说李世民的尸骨都流落在外边。说有一个宋代人叫赵安玉,在长安客居的时候,他曾经在昭陵下收购了唐太宗的颅骨,说是在一个富豪手里面藏着,结果他花费重金把它收藏下来之后,又重新进行了安葬。传得有模有样,看起来煞有介事。但是问题在于:从我们目前的考古调查来看——初步结论,不能说是最终结论,还是要靠考古来印证——初步结论就是:昭陵应该没有被盗。
那怎么文献当中,包括《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传得沸沸扬扬,说温韬盗掘了?温韬盗掘的应该是昭陵附近的那些陪葬墓。昭陵的陪葬墓相当多,他应该盗的是那些。他之所以声称自己盗了唐太宗的地宫,就是因为这样说能把陪葬墓里边挖出来的那些文物赋予“皇家”的色彩,能够卖一个高价钱。至于什么“李世民的颅骨被人收藏”之类的事,我怀疑是别人在这个传言的基础上又编的段子,就是根据段子来编段子。大概就这么个情况。
所以综合以上,我们要说:《兰亭集序》最大的可能还是在昭陵里边;所谓“乾陵里边有《兰亭集序》”肯定不成立。
来源:于赓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