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国家实验室是我国目前级别最高的新型研究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数量少而精,规模大、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并追求重大科技突破;而全国重点实验室仅次于国家实验室,是国家在特定学科或领域的重要支撑平台,侧重于学科前沿的基础研究和
经过多年改革,当前,我国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已完成体系化建设,主要有3大序列,包括:
1)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
2)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其中,国家实验室是我国目前级别最高的新型研究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数量少而精,规模大、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并追求重大科技突破;而全国重点实验室仅次于国家实验室,是国家在特定学科或领域的重要支撑平台,侧重于学科前沿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通过评估进行动态管理。
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各省市年度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的重大科研成果之一,可见其在我国科研工作中地位之高。
2025年1月10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度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结果和专家咨询评议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截至2024年度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并未对外公开披露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整名单,仅有各媒体根据机构自行披露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信息进行名单统计,截至2025年9月,已有近50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或重组完成(最终数量以正式文件为准),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披露完整名单附录在文末。
2025年,有5所传感器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评议成功重组/新设立。根据近期新披露全国重点实验室信息,传感器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名单如下:
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原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为共同依托单位,经批准于1987年成立,1989年通过国家验收,2025年通过科技部评议成功重组,是我国传感技术领域最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深厚的研究基础并产出了大量国内外领先成果,为航天、国防、安全等独家提供高端传感器核心技术。实验室面向我国产业智能化对信息获取的重大需求,建立传感器材料和结构设计理论,构建传感器成套通用和自主特色集成制造技术,突破传感器封测与可靠性增强和感算一体智能融合技术,形成传感器设计、制造、测试等共性技术国家标准,发挥信息感知的基石作用,抢占国际传感科技制高点,赋能新质生产力,支撑我国传感器高端应用自主可控和产业智能化升级。
实验室聚焦传感器材料和结构设计、异质异构集成制造技术、封测与可靠性增强技术和感算一体智能融合技术四大研究方向,以传感界面定量设计、跨尺度异构集成制造、多失效分析与可靠性增强、感算一体智能化系统四个重点研究任务为切入点,针对我国传感器行业共性问题,攻坚共性基础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传感器可量化性能、劣化失效机制和可靠性设计理论,研发原创单面单片MEMS通用制造、多场信号传感与人工智能融合感知技术,提升传感器需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传感器设计、制造、测试等全链条共性技术国家标准,基本建成支撑我国传感器自主可控的国家战略力量,带动国内传感器技术水平提升。
实验室先后获得12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IEEE MEMS和 Transducers 两大国际顶会发文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主办的《Nature》(自然)旗下唯一工程类期刊、仪器仪表领域顶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专注于微纳传感器技术。实验室牵头制定了多项微纳传感器领域国家标准,作为传感器领域“国家智库”,起到了国家队作用。实验室主体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基金委设立本领域国家科技战略唯一项目《微纳传感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并担任组长为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撰写《国家发展战略蓝皮书--传感器技术》。实验室多名学术带头人入选新一代人工智能、KJW某专项、脑计划、智能传感器、BTIT等国家重大项目指南和责任专家,并培养三十余人在国内外传感器领域优势单位和著名科研院所担任教职。
实验室协同上海工研院将原创技术推进到中试研发,与需求企业对接提升技术创新力,与行业龙头合作承研科技部、工信部等国家级重大项目,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产业链条。已有多项实验室专利转化落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微创手术MEMS工艺”、硅基MEMS振荡器、MEMS气体传感微型器件结构技术等多项专利技术在华为、汉威、中国电科等龙头企业集团转化落地,支撑多领域重要产品升级换代。
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中国有研集团、天津大学
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中国有研集团、天津大学作为依托单位联合共建,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杰青/长江/四青等国家级人才29名。
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部于2015年9月批复建设的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有研科技集团“国内一流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和价值型高科技企业”的优势条件,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布局,快速推进新一代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的研、学、产、用,建设我国智能传感领域关键材料与器件共性技术基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国家级平台。
实验室按照“统筹规划、超前布局”的原则,围绕信息防护功能材料、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装联材料与技术、微纳功能材料与器件等传统和特色领域,建立了以前瞻性技术为牵引,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纽带,以行业技术应用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同时,实验室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讯等领域对微纳传感器的巨大需求和传感功能材料国产化应用薄弱的现状,聚焦科学仪器、工业装备及汽车产业高端智能传感器的“卡脖子”难题,突破多种传感器用敏感材料、封装材料等系列功能材料核心共性技术,为我国新型传感功能材料、智能传感器件行业的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
研究领域及方向:(1)信息防护功能材料;(2)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3)装联材料与技术;(4)微纳传感功能材料与器件。
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湖南大学
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大学建设,原名为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于2001年7月正式下文批准依托湖南大学边建设边开放,2002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的建设项目验收,2025年1月正式通过重组更名为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总面积10000多平米,分析仪器及设备价值总计达2.5亿元,拥有大型精密仪器100多台(套)。
近十年,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12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近15亿元,以第一单位共获国家三大奖11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8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Science/Nature发表论文10余篇,多项成果已转化落地。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在推动我国化学生物传感自主创新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遵循“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聚焦于我国重大疾病诊疗研究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及关键性科学问题,在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化学生物传感新材料、化学生物传感系统集成与仪器三个重点方向开展具有鲜明学科交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着力突破化学生物传感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深入研究各种分子在复杂生物体系中的识别规律与信号转导机制、表界面传感过程与分子调控原理,开发基于功能核酸及小分子配体的原创性分子识别工具,以及多组分、多维度和时空动态集成的传感材料与器件;建立以化学计量学/人工智能等大数据智能解析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推进传感器的智能化、网络化;构建智能分子诊断系统,为重大疾病精准诊疗提供变革性的关键试剂、仪器和软件,打破国外垄断格局,开辟化学生物传感发展新赛道。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化学生物传感科技前沿,构筑多学科、产学研融通发展的创新研究体系,成为化学生物传感新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源头创新基地,持续引领国内外相关学科和行业创新发展。
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
2025年4月,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标志着该实验室的成立。
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旨在围绕海洋强国战略以及海洋环境下的高精度传感器与装备重大需求,解决基于量子原理的测量极限突破、复杂海洋环境的多模协同智能感知等关键科技问题,建立自主可控的海洋感知创新体系与支撑平台,助力我国在海洋技术与工程领域突破短板
围绕海洋强国战略,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精准感知创新策源地和人才高地,成为国家海洋安全、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的战略支撑力量。
建设目标:
1.发展海洋精准感知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
2.在新型海洋传感器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构建海洋多模协同智能感知体系,为海洋安全、科学、资源等提供战略支撑;
4.成为海洋感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成国际领先的海洋感知创新策源地。
海洋动力-物理环境与智能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2025年4月,海洋动力-物理环境与智能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全重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青岛召开,标志着我国这所在海洋领域的仪器及智能传感器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
该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海洋动力-物理环境保障及智能感知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构建海洋动力和物理环境感知、认知和预知体系新范式,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前沿研究中心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将强化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海洋传感器技术与仪器、海洋观测技术与装备、海洋大数据及信息处理等众多卡脖子领域。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是 2022 年在原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整合组建,由清华大学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是国内精密测试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涵盖“仪器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实验室的研究围绕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这一总方向,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通过交叉融合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新技术,研究精密测试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及仪器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以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为主要研究目标,进行相关基础理论与关键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自建成以来,解决了一批我国先进制造、信息通信、航空航天、能源环保等支柱产业以及国防、基础计量、人民健康、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精密测试问题,确立了自身在国内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国际上的影响力。如在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为航天工程、先进机床等制造过程提供了在线、快速、非接触精密测量技术;在微纳技术及应用领域,为微纳传感器、微执行器、微型飞行器、空间微系统及纳型卫星、新型超级电容器提供了整机系统与关键测控技术;在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前沿领域,为信息存储、光学测量、纳米测量、化学分析、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等提供了先进光电测量技术、质谱分析技术等;在国防与社会发展领域,为复杂坐标测量、精密陀螺定向和定位、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复杂环境下传感、柔性传感与测量系统等。因在精密测量、空间微系统、光电测试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最近的3 次(2007 年/2012 年/2017 年)信息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均被评为A 类优秀。
精密微纳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重组前为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始建于1989年。在实验室的发展中,聚焦精密与微纳制造技术、工业母机与关键功能部件、增材与生物制造、智能传感系统、设备运行监测等方向,实现了精密与微纳制造的原理创新与关键设备研制。为制造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实验室在建设和运行中,瞄准制造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创新研究、工程应用、开放共享、平台支撑,实验室建立以来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9项。在2013年和2018年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两次获评优秀。
实验室研究方向定位是: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展精密微纳制造创新方法、建造核心微纳制造装备和器件、构建完整技术链条,形成精密微纳制造的国家级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拥有蒋庄德院士、赵玉龙教授等一批长期从事微纳制造领域研究的杰出专家。
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中国电科14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科38所
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1月获批开展建设,依托单位为中国电科14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科38所,实验室以1992年11月成立的原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三家依托单位内部优势资源组建而成,是在探测体系及雷达系统层次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实验室采用联合建设模式,下设南京、西安、合肥三个分部。
实验室西安分部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0人,占比94.6%;先后获批国家级人才9人次、省部级人才16人次;获批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2个,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天线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电磁特性表征与调控、开放式射频孔径与处理等。先后承担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和企事业单位横向合作项目,在先进天线微波测量技术、高性能天线及优化设计、大型电磁计算软件研发、天线隐身理论与技术、电磁辐射与散射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国内一线高校共建,由原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重组而来,实验室于1996年批准建设,我国第一个NMOS器件主要完成人沈天慧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实验室突破了高深宽比LIGA和准LIGA加工技术、跨尺度泛材料微纳加工技术、多域多维微系统加工与集成、微纳器件规模化加工等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非硅三维微纳加工技术体系,支撑了国内第一条非硅MEMS中试生产线建设。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是依托北京大学建立的微电子学科研机构,其前身为1956年黄昆院士在北大物理系创建的我国首个半导体专门化,现为国内微电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之一。研究方向涵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系统集成芯片设计及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
实验室起源于我国半导体学科初创阶段,1970年代成功研制国内首块硅栅N沟道1K MOS DRAM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王阳元院士的领导下,逐步发展为涵盖微纳加工、芯片设计及MEMS技术的综合平台。现有微电子净化工艺实验室(900平方米)和设计实验室(1000平方米),配备双面对准光刻机、硅深槽刻蚀设备等高精尖仪器。研究团队包括教授、研究员等14名核心成员,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重点突破亚100纳米器件、SOC协同设计及射频MEMS器件等关键技术。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交大部分)面向国际微纳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等需求,开展基于集成电路工艺的微纳加工技术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于1996年批准建设,我国第一个NMOS器件主要完成人沈天慧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实验室突破了高深宽比LIGA和准LIGA加工技术、跨尺度泛材料微纳加工技术、多域多维微系统加工与集成、微纳器件规模化加工等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非硅三维微纳加工技术体系,支撑了国内第一条非硅MEMS中试生产线建设。在金属基、陶瓷基、聚合物基等非硅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纳加工及异质异构集成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研制了电磁微马达、柔性电子器件、MEMS脑机接口器件与系统、极端环境智能MEMS传感器、微流控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在国家重大工程等获得应用。先后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是我国微纳加工与MEMS器件的重要基地之一。
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获批建设,依托北京大学,入选首批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微纳加工与集成、器件设计与测试研究环境,研究方向涵盖先进逻辑器件、先进存储器件及集成技术等,致力于解决集成电路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问题。实验室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在IEDM大会上连续多年发表高水平论文,并通过举办“未名·芯”论坛等学术活动推动领域技术交流。
实验室北京大学部分主要从事微纳加工技术、微纳米器件和集成微纳系统研究,在硅基微纳机电系统(M/NEMS)关键加工技术和成套工艺、先进材料加工工艺、设计方法学、工艺建模与仿真、M/NEMS /IC单片集成技术、微纳跨尺度加工技术、惯性器件及系统、射频器件及系统、光学器件及系统和生物器件及系统等方面均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实验室在微纳电子器件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例如,2022年12月,实验室团队在三维集成工艺方面研制出基于超薄原子晶体的垂直互补型场效应晶体管和三维集成电路;同期,在铪基铁电晶体管耐久性改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首次提出基于新型铁电隧穿场效应晶体管的加密存内计算系统;2025年4月2日,实验室成员王路达课题组发表基于二维材料固态纳米孔的仿生纳流体忆阻器研究成果。
在相关领域,北京大学拥有王阳元院士、黄如院士、吴文刚教授、张海霞教授、金玉丰教授、于晓梅教授等一批杰出专家。
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后流动站,是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04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2010-2012 年继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的滚动支持。
自建设以来,实验室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领域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在重点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并持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全链条布局。近年来主要研究定位在“人工电磁材料与计算电磁学”、“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毫米波亚毫米波理论与技术”三大方向上,开展了深入且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基本确立了在微波毫米波与亚毫米波领域的引领地位,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国内高校中最早建设完成并开放运行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建成以来,经过近30年的持续建设, 现已逐步建成为: 1)开展微波毫米波与亚毫米波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地; 2)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技术研究基地; 3)牵引和服务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创新基地;4)聚集和培养本领域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基地;5)本领域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以原教育部新型传感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功率半导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于2006年7月经科技部批准组建,2008年10月通过科技部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经优化重组,于2022年11月经科技部正式批准为“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面向芯片级、模块级、系统级有源-无源集成微系统体积更小、速度更快、功耗更低的正向设计方法和核心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解决超越摩尔集成电路中核心晶圆级电子功能薄膜材料与器件的重大科技问题,形成持续创新能力,推动新一代射频、传感、电源管理和智能隐身等微系统的发展。
实验室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牵引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实验室的研究特色和研究基础,实验室分为三个研究方向。
(1)电磁薄膜与微型器件
主要解决有源-无源集成微系统中电、磁等信息的控制与传输。
(2)敏感薄膜与阵列传感器
主要解决有源-无源集成微系统中电、光等信息的获取与传感。
(3)功率半导体及集成技术
主要解决有源-无源集成微系统中信息的执行与处理。
目前,实验室场地面积达到20000m2,仪器设备数达到30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亿人民币以上。建有薄膜制备与分析表征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平台、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先进封装与微系统集成平台四个开放共享平台。其中,薄膜制备与分析表征平台可实现有源-无源薄膜集成和器件集成工艺中涉及的镀膜、光刻、刻蚀等加工工艺以及相应性能分析表征;集成电路设计平台承担数模混合/射频/微波和功率集成电路EDA设计与仿真;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承担功率半导体、锗硅等特色工艺加工;先进封装与微系统集成平台承担芯片封装与测试、微系统集成加工与测试等。
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于1993年批复建设,2023年完成首批重组,是我国海洋信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研平台之一。实验室围绕水声技术领域重大需求,重点开展声纳系统环境、水声信号处理、水声发射与接收新技术、矢量声纳技术四个方向的研究,攻克水下探测和反探测难题,推动水声技术向非线性声学、矢量处理、甚低频和高频拓展。实验室拥有4个大型基础实验设施,科研项目成果应用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深海载人潜水器。截至2024年12月,实验室在海南设立分中心,持续推进深远海无人装备研发。
实验室聚焦四大研究方向:
1.声纳系统环境:研究水声信号传播环境特性。
2.水声信号处理:提升水下信号分析与处理能力。
3.水声发射与接收新技术:研发水声发射与接收新技术。
4.矢量声纳技术:推动声纳处理能力由标量向矢量进步。
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
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在“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共建。 实验室围绕建设科技强国、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部署,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产业需求,开展农业装备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关键技术研究。2023年获批成立,重点围绕丘陵山地农机、智能农机等,旨在提升农机农艺融合、高效实用农机作业性能及质量等重大技术,建立自主可控的农业装备技术和产品体系。其中,包括各类农业传感器技术、农机装备传感器技术的科研。
附:2025年9月最新442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统计全名单
编辑:于子涵
责编:吴泳江
审核:李杨
文章/图片来源:传感器专家网/百度百科(原标题为:5所传感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成立!(附全名单)
来源:江苏激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