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秋,中国摄影界的两场风波在舆论场中悄然交汇——辽宁传媒学院接连两名教师被曝涉嫌摄影作品抄袭,一人被取消获奖资格,另一人则因参展作品高度雷同于波兰摄影师Dawid Zawila的经典影像而遭撤展。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面映照出艺术教育、创作伦理与评审机
2025年秋,中国摄影界的两场风波在舆论场中悄然交汇——辽宁传媒学院接连两名教师被曝涉嫌摄影作品抄袭,一人被取消获奖资格,另一人则因参展作品高度雷同于波兰摄影师Dawid Zawila的经典影像而遭撤展。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面映照出艺术教育、创作伦理与评审机制深层病灶的镜子。当“农民丰收节”的喜悦尚未散去,某些本应记录真实的镜头,却成了虚假的画皮。
10月初,第6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摄影作品展组委会正式回应网络质疑:经专家鉴定,辽宁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教师金某某提交的作品《冲浪》,无论在构图、光影结构还是地貌特征上,均与Dawid Zawila拍摄于冰岛的自然风光照高度重合。更令人瞠目的是,原作中的孤树被数字技术替换为农用拖拉机,试图营造“田园劳作”的叙事假象。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征稿启事中“拒绝电脑合成”“保持影像真实性”的明文规定,更是对摄影本质的公然背叛。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金某某还曾以《黑龙江大兴安岭白皮松》一图入围“岭南杯”第四届全国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后因核查发现其实际来源为印度尼西亚松巴岛的网络图片,被主办方撤销奖项并永久禁赛。同名同姓、同一单位、相似手法——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不是偶然的技术失误,而是系统性造假的惯性操作。
而就在两个月前,该校美术系主任李靖亦因第八届辽宁摄影金像奖作品被认定抄袭,遭遇荣誉清零。短短数月内,一所高校接连两名摄影相关专业的教师陷入抄袭丑闻,这已不能简单归因为个体道德失范。它暴露出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在某些艺术院校中,创作的真实性是否已被功利主义悄然侵蚀?
摄影,作为一种以“见证”为核心价值的视觉语言,其生命力正建立在“真实”的基石之上。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艺术表达,观众的信任都源于镜头背后的诚实。然而当下部分创作者却将PS视为“创作自由”,把挪用当作“灵感借鉴”,甚至在学校教学中默许这种边界模糊的操作。当一位教师自己都在用他人画面拼凑“丰收景象”,他又如何向学生传授“观察世界”的能力?教育者的失真,终将导致整个行业的失焦。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类抄袭为何屡屡得逞?征稿方审核机制的松懈难辞其咎。尽管多数赛事声明“严查剽窃”,但缺乏图像数据库比对、AI查重工具介入及跨平台溯源能力,使得许多高仿作品轻易过关。而公众往往只能依靠“眼力”和“偶然发现”来揭弊,这种被动监督模式注定滞后且低效。若非网友比对出Zawila原图,金某某的作品或许仍会作为“优秀案例”陈列于展厅之中。
此外,艺术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也助推了捷径心理。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社会曝光等现实压力下,部分高校教师将参赛获奖视作快速晋升的“硬通货”。当创作不再是内在驱动,而是外在指标,便极易催生“成果包装”式的投机行为。讽刺的是,这些作品常以“乡土情怀”“生态保护”等高尚主题包装自身,实则内核空洞、根基虚浮——它们记录的不是土地,而是表演;歌颂的不是劳动,而是伪装。
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责任边界。辽宁传媒学院作为应用型艺术高校,理应在专业操守上传递清晰信号:技术可以学习,风格可以模仿,但原创精神与学术诚信不可交易。学校至今未对此事作出正式回应,这种沉默本身即是一种态度,或许折射出内部治理的无力或回避。
摄影不该沦为权力与名利的游戏道具。真正的“冲浪”,是艺术家在现实洪流中捕捉瞬间的能力,而不是在Photoshop里篡改世界的胆量。当丰收节的主题照片竟是异国风景的“本地化移植”,我们收获的究竟是喜悦,还是荒诞?
这场从沈阳蔓延至全国的影像信任危机,亟需一次彻底的制度重建:建立国家级影像版权数据库、推行参赛作品区块链存证、强化高校艺术伦理课程、设立第三方独立审查机制……唯有如此,才能让快门声重新回归真实的心跳。
镜头不会说谎,但持镜之人可能。守住真实,才是对土地、对人民、对艺术最深的敬意。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