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交通大学“00后”女博士邱月淇,在2025年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年会上,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等全球顶尖机构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了青年科学家奖下设的Prince-Meaney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
上海交通大学“00后”女博士邱月淇,在2025年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年会上,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等全球顶尖机构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了青年科学家奖下设的Prince-Meaney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并成为本年度该奖项的全球唯一获奖者。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此项荣誉。
硬核成果:给便携MRI装上“火眼金睛”
她的获奖研究,核心是解决便携式磁共振成像(MRI)的一个关键难题。
· 传统技术的痛点:传统的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在用于便携式低场磁共振设备时,图像容易产生几何失真,就像戴上了“扭曲滤镜”,影响诊断准确性。
· 团队的创新方案:邱月淇所在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SPEN(时空编码)采集方法。这项技术从信号编码的底层逻辑入手,放弃了依赖复杂硬件的传统思路,让磁场变化与信号采集实现“精准同步”,从而在便携设备上获得了更清晰、失真更小的图像。这项成果已发表于磁共振领域权威期刊《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从实验室到病房的科研之路
这份耀眼的成绩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科研价值的深刻理解。
· 地下实验室里的攻坚:博士研究初期,为了搭建首个便携低场磁共振系统,邱月淇和团队曾在昏暗的地下实验室里反复调试,焊接电路、组装部件、计算参数是家常便饭,常常一干就是通宵,直到第一幅无干扰的清晰图像出现在屏幕上。
· 让技术真正服务人民:邱月淇认为“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真问题”。2024年8月,团队将技术孵化成立上海智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推动实验室技术走向临床。
· 目前,便携式低场MRI系统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合作,应用于儿童脑智发育研究。新设备噪声降低了80%,体积小巧,更易于对儿童进行检查,为自闭症等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关键依据。
·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些便携设备成本预计仅为传统高场设备的十分之一,未来有望走进乡镇卫生院,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用上高质量的检查技术,真正实现尖端医疗的普惠化。
来源:聪慧叶子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