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压本就是一个动态指标,会随情绪、饮食、运动甚至测量方式而波动。紧张、焦虑、愤怒,或者开会前的压力,往往能让血压短时间升高;刚运动完、喝了咖啡或抽烟、吃了特别咸的一餐,也可能导致数值偏高;如果测量方法不规范,比如活动后立即测量、袖带松紧不当,也会出现虚高。
在日常体检或药店测血压时,不少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平时并无明显不适,却偶尔测出血压偏高。于是,心里不免打鼓——这是偶然的波动,还是意味着真正的高血压?
事实上,这里有一个关键点:血压的升高,是“暂时性的波动”,还是“持续性的状态”。
血压本就是一个动态指标,会随情绪、饮食、运动甚至测量方式而波动。紧张、焦虑、愤怒,或者开会前的压力,往往能让血压短时间升高;刚运动完、喝了咖啡或抽烟、吃了特别咸的一餐,也可能导致数值偏高;如果测量方法不规范,比如活动后立即测量、袖带松紧不当,也会出现虚高。
这类升高往往在休息十几分钟、情绪平复后即可恢复正常。医学上常将其称为“可变高血压”或“情绪性高血压”[1],大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紧张。
与偶发不同,高血压的核心特征是反复和持续。如果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多次测量,血压仍然高于正常范围——如收缩压反复超过135~140mmHg,舒张压反复超过85~90mmHg,并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就要警惕是否已经发展为高血压。
需要强调的是,高血压的诊断从来不是“一次定论”,而是基于多次测量和动态观察的综合判断。
除了数值本身,还要关注身体是否已经出现相关损害。长期血压升高会逐渐损害心脏、肾脏、脑血管和眼底,例如心室肥厚、肾功能下降或眼底微血管改变。有些人早期并无明显不适,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夜尿增多或视物模糊。如果伴随这些表现,即便血压升高幅度不算太大,也应尽早就医[2]。
若血压突然飙升至收缩压 ≥180 mmHg 或舒张压 ≥120 mmHg,就属于严重升高。如果此时还伴随胸痛、呼吸困难、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或视物模糊等症状,就可能进入“高血压危象”,提示急性器官损伤,这种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首先是测量要规范:保持安静休息5分钟,测量时上臂与心脏同高,背部有靠,双脚平放地面,袖带绑紧适宜。最好连续测两三次并取平均值。
其次,要有记录:连续几天,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并记录,才能分清是偶尔波动,还是整体偏高。
如果只是偶尔测高,可以先从生活方式入手,比如少盐饮食、规律作息、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并保持平稳心态[3-5]。
若发现血压大多数时候都偏高,就不要再拖,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结合心电图、肾功能和血液指标综合判断[6]。
总结一句话:一次高血压读数并不等于高血压病。需要警惕的是持续性的升高,尤其是在伴随症状或数值达到危险水平时。学会区分偶发波动和真正的高血压,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更能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把握最佳就诊时机。
参考文献
[1]Mann SJ. 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Labile Hypertension: A Management Dilemma.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09;11(9):491-497.
[2]Khan MS, Aouad R. The Effects of Insomnia and Sleep Los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leep Med Clin. 2022;17(2):193-203.
[3]Liu J, Jin X, Feng Z,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central and extremity circumference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 cohort study.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3;10:1251619.
[4]Yoo JH, Lee JS, Lee YS,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bovine milk against HCl and ethanol-induced gastric ulcer in mice. J Dairy Sci. 2018;101(5):3758-3770.
[5]Gerber Y, Pettee Gabriel K, Jacobs DR Jr, et al. Trajectories of Physical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s in CARDIA Participants. JAMA Cardiol. 2025:e252282.
[6]Milanesi R, Baruscotti M, Gnecchi-Ruscone T, et al. Familial sinus bradycardia associated with a mutation in the cardiac pacemaker channel. N Engl J Med. 2006;354(2):151-7.
来源:你的医生朋友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