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清末的笔误,让形意拳十二形中的一招变得扑朔迷离。老拳师们各执一词,有的说练的是马,有的说练的是鱼,就连流传的拳谱也记载不一。
练形意拳的没有不知道十二形的,但其中一形竟让老师傅们争论了上百年——它到底是骀还是鲐?
一场清末的笔误,让形意拳十二形中的一招变得扑朔迷离。老拳师们各执一词,有的说练的是马,有的说练的是鱼,就连流传的拳谱也记载不一。
这桩百年悬案背后,隐藏着传统武术传承中的哪些秘密?
名称之争: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师父,拳谱上写的是‘骀形’,为什么您教的时候说是‘鲐形’?”不少刚入门的形意拳爱好者都会发现这个矛盾。
“骀”通常指劣马,动作以直进冲撞为主,取意马受惊后脱缰而去的猛烈冲击。而“鲐”则指鲐鱼,一种海鱼,拳法取意其逆流而上、灵活穿梭的特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
历史考证发现,形意拳鼻祖戴龙邦久居江南水乡,所见水中生物较多,早期拳谱明确记载为“鲐形”。但这一名称在北方传播时,因方言差异和习武者文化水平有限,被误写为“骀”,甚至有些抄本误为“鸽”“鹘”。
动作解密:同样的“竖尾”,不同的发力
尽管名称不同,但无论是骀形还是鲐形,核心都在于“竖尾之能”。
什么是“竖尾”?不是真的长出尾巴,而是模仿动物竖尾时臀尾上提、腰椎收缩的蓄力状态,如同短跑运动员起跑时的“蹲踞式”准备姿势。
骀形(马说):更强调直线冲撞,步法以鸡腿步为主,发力时肩胯合力,如受惊野马冲破围栏之势
鲐形(鱼说):则注重之字步、盖步,模拟鲐鱼洄游轨迹,发力时通过竖尾拧腰,释放髋关节爆发力
在实战应用中,骀形善于破直劲,侧闪后横击对手软肋;而鲐形则擅长近身时突然收缩突进,以胯打制敌。
养生价值:不管叫什么,练对都能治病
抛开名称争议,这一形的养生价值备受推崇。
通过“竖尾”动作强化腰脊扭转,能有效刺激命门与骶尾区域,促进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对调和心肾、改善失眠有奇效。
动作中的双臂阴阳转换(内旋外翻)可以舒肝气,缓解目疾;而颈椎的转动也能有效防治现代人常见的颈椎病。
许多坚持练习的拳友反馈,每天练习十分鐘,一周后就能感到腰酸背痛明显缓解。
真相揭秘:名称不重要,意境是关键
形意拳强调“取其意而非摹其形”,纠结于名称反而落了下乘。
老拳师常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形不练意,永远难出息。”骀形与鲐形之争,本质上是对“竖尾之能,其性最直”这一发力哲学的共性提炼。
无论是马受惊后的冲撞,还是鱼逆流而上的突进,核心都是直线突进、收缩释放的发力方式。这才是形意拳习练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传统武术传承中,类似的名实之辨不在少数。与其纠结名称,不如深入体会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与养生价值。
形意拳的魅力不在于一字一句的考据,而在于身心的切实体悟。这才是百年争论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
您练的是骀形还是鲐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您的练习体会!
本文仅供强身健体、传承文化交流,不涉及任何不当言论,遵循平台规则。
来源:雪山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