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逢2025年国庆,一部聚焦元杂剧爱情经典《西厢记》当代活化实践的著作——《数字媒介倾情〈西厢记〉》(ISBN:978-7-7800-4761-6)由(中国)线装书局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2025年1月至6月期间国内外媒体对《西厢记》文化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文化
喜逢2025年国庆,一部聚焦元杂剧爱情经典《西厢记》当代活化实践的著作——《数字媒介倾情〈西厢记〉》(ISBN:978-7-7800-4761-6)由(中国)线装书局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2025年1月至6月期间国内外媒体对《西厢记》文化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文化学者、永济普救寺景区文化顾问雷建德的六十八篇专题报道,由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作序,系统呈现了雷·西厢工作室以数字技术重构古典爱情文化的创新探索。原山西省文旅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少卿题写书名。
科技为舟,人文为楫:一场经典文化的数字突围
胡冰在该书题为《让古典在数字化时代焕发生机——雷·西厢的跨时空文化叙事》的序言中指出,“雷·西厢”工作室沉寝《西厢记》五十一年,以“科技+文化”双螺旋模式,打破时空壁垒,让七百年前的古典《西厢记》在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的赋能下重焕生机。雷·西厢工作室不仅对文本进行数字化解析,更通过全球传播矩阵与参与式传承,再次构建起“古典爱情元宇宙”。书中四大篇章“解码”“重构”“溯源”“共生”,从跨文化对话、艺术转译、历史溯源到生态构建,展现了《西厢记》从文本到数字叙事的蜕变历程。
解码东西方爱情密码:崔莺莺与朱丽叶的AI对话
书中收录的《王实甫隔空相遇莎士比亚》《与悲喜剧因素》等文章,揭秘了“雷·西厢”工作室利用AI对《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深度解析。通过数亿次语义分析、数据算法,捕捉到崔莺莺与朱丽叶在封建束缚下的觉醒共性,并对比红娘与劳伦斯神父的叙事功能差异。这一跨文化实验以可视化数据图谱印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将东方古典爱情美学推入全球文化星图。
全球传播矩阵:让普救寺对话世界爱情圣地
“雷·西厢”的全球化实践同样亮眼:其策展内容先后三次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荧屏,学术成果入选英国麦克米伦出版社《世界里的中国》,并通过“每日诗荐”在国内外媒体持续输出文化影响力。“雷·西厢”计划以普救寺文旅数字化工程为基点,运用LBS定位与元代建筑数据库,让游客手持终端即可见证崔张爱情的历史场景,有力助推这一文化地标跻身世界爱情圣地。
从文本到元宇宙:全民共创文化新生态
书中显示,“雷·西厢”的革新不止于技术应用,更在于构建开放的文化生态。当AI将26首赞誉诗词谱曲成歌,当观众在互动剧场改写崔张结局,《西厢记》已从凝固的文本进化为全民共创的“文化元宇审”。胡冰评价,这种“参与式传承”恰如原著“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在数字时代获得全新阐释维度。
从宣纸到短视频:经典叙事破圈年轻世代
在艺术转译领域,“雷·西厢”团队将传统书画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书中《微短剧-〈西厢情侣表〉面世》一文介绍,AI将“月下联诗”等经典桥段解构为120个情感节点,重组为符合Z世代观影节奏的碎片化叙事;AR技术则将《长亭送别》的水墨画卷转化为三维沉浸空间。这种“破坏性创新”使《西厢记》从博物馆展柜跃入短视频平台,日均触达超万用户。
未来愿景:打造全球西厢文化数据库
据该书后记透露,“雷·西厢”工作室准备与相关AI数字平台韵画合作,建设“全球西厢爱情文化数据库”,计划收录多种语言的研究文献、多个改编版本的全息影像。未来,游客可通过VR技术“穿越”至元代勾栏观看全本杂剧,亲身感受张生翻墙的勇气与崔莺莺待月的憧憬。
这部集学术性、创新性与传播性于一体的著作,不仅为《西厢记》进一步研究提供新范式,更为传统文化数字化活化树立标杆。正如刚从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故居、法国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探访回国的雷建德所言:“当普救寺的晨钟与AI服务器的嗡鸣共振时,我们正见证古典爱情文化在跨界融合中书写未来。”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