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马那瓜的火山脚下,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尼加拉瓜湖,很难不去想象一个平行世界——如果276公里长的尼加拉瓜运河真的建成了,这片中美洲最大的淡水湖会是什么样子?
站在马那瓜的火山脚下,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尼加拉瓜湖,很难不去想象一个平行世界——如果276公里长的尼加拉瓜运河真的建成了,这片中美洲最大的淡水湖会是什么样子?
或许会像巴拿马的加通湖那样,成为万吨巨轮的中转站。或许会比巴拿马运河更繁忙,毕竟这里有8264平方公里的湖面,足够容纳更多船只等待通行。
但现实是残酷的,当巴拿马运河每年为巴拿马,带来数十亿美元收入时,尼加拉瓜湖,依然只是渔民撒网的地方。
这个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说起,西班牙人最早发现了这个秘密。当他们在16世纪踏上中美洲的土地时,就意识到这里是整个美洲大陆的咽喉。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最窄的地方就在这一带。
他们仔细勘察后,圈定了两个地点:巴拿马地峡,81公里;尼加拉瓜地峡,虽然要276公里,但有现成的湖泊和河流可以利用。那时的西班牙人大概想不到,这个选择会影响几百年后两个国家的命运。
1824年,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在巴拿马开会,议题很简单:到底在哪里挖运河?
与会者分成两派。支持巴拿马的说,81公里,短就是优势,省钱省时间。支持尼加拉瓜的则拿出另一套说辞:你看这尼加拉瓜湖,8264平方公里的水面,平均深度12.4米,最深处26米,还有圣胡安河直通加勒比海。用现成的水路,运河的通航能力会远超巴拿马。
争论没有结果。因为无论选哪条路,都需要一个前提——钱和技术。刚刚独立的中美洲国家,两样都没有。
尼加拉瓜1839年独立后,就开始四处找投资。美国人来了,法国人来了,英国人也来了。他们测量,计算,然后摇摇头离开。不是尼加拉瓜不好,是巴拿马更容易。276公里对81公里,在19世纪的技术条件下,这个差距太大了。
法国人1879年拿到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结果呢?十年时间,每月死亡劳工超过200人,只挖了四分之一就破产了。这还是81公里的巴拿马。如果是276公里的尼加拉瓜,后果不敢想象。
美国人接手了。但美国人的做法更绝。
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新生的巴拿马别无选择,签下《海布诺瓦里条约》,把运河区拱手让给美国。这一让就是96年,直到1999年才收回主权。
看着邻居的遭遇,尼加拉瓜人心里五味杂陈。运河是个好东西,但主权更重要。巴拿马用96年才拿回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个代价太沉重了。
其实尼加拉瓜不是没有机会。2013年,中国香港的一家公司HKND拿到了100年特许经营权,准备投资500亿美元建设运河。消息一出,举世瞩目。
但反对声很快就来了。环保组织说,运河会破坏尼加拉瓜湖的生态系统,威胁40万人的饮用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更是直接:4个自然保护区、22个濒危物种栖息地都会受影响。麻省理工的工程师计算后说,湖水盐化风险会增加300%。
地质学家也来添乱。尼加拉瓜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年均15次4级以上地震。在这样的地方挖运河,风险太大。
最要命的是经济账。世界银行2019年算了一笔账:巴拿马运河2016年刚完成扩建,投资52.5亿美元,通航能力翻倍。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尼加拉瓜运河的投资回收期将超过50年。
五十年啊,谁等得起?
2018年,HKND的运河项目实质性停工。官方说是资金链断裂,但谁都知道,这里面的水太深了。有时候想想也挺讽刺的。当年西班牙人圈定的两个地点,一个成了巴拿马的摇钱树,每年贡献几十亿美元。另一个还是老样子,渔民在湖上撒网,农民在岸边种地。
但这就是地理的宿命。巴拿马运河成功了,但也付出了代价。2023年厄尔尼诺来袭,加通湖水位从正常的26.5米降到24.38米,每天通航船只从36艘减到24艘。预约排队的船越来越多,运费水涨船高。这时候就有人说,要是尼加拉瓜运河建成就好了,至少有个备选。
可是没有如果。美洲开发银行2020年说了句大实话:中美洲需要的不是第二条运河,而是多式联运体系的现代化。或许他们是对的。在这个集装箱和航空货运的时代,再挖一条运河,真的值得吗?
尼加拉瓜湖依然平静地躺在那里。它见证过西班牙征服者的野心,见证过独立战争的硝烟,见证过运河梦想的起起落落。
也许有一天,技术进步了,环保问题解决了,地缘政治也缓和了,尼加拉瓜运河会从图纸变成现实。也许永远不会。
但对生活在湖边的701万尼加拉瓜人来说,比起一条可能永远不会建成的运河,保住这片中美洲最大的淡水湖,或许更重要。毕竟,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就像巴拿马人用96年才明白的那个道理一样。
来源:兵戈天下之阿辉说环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