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28岁的苏婉清是一名职业模特。毕业后进入模特行业已有数年,平日里在摄影棚与秀场之间辗转,行程紧密。一次偶然机会,她接到一个国际摄影团队的邀请,去巴厘岛参与一组取景拍摄。原本她对这种陌生的海外团队并不想轻易接触,但对方给出的酬劳丰厚,团队履历也看上去
2019年,28岁的苏婉清是一名职业模特。毕业后进入模特行业已有数年,平日里在摄影棚与秀场之间辗转,行程紧密。一次偶然机会,她接到一个国际摄影团队的邀请,去巴厘岛参与一组取景拍摄。原本她对这种陌生的海外团队并不想轻易接触,但对方给出的酬劳丰厚,团队履历也看上去可靠,她最终还是答应了这趟出国拍摄之旅。苏婉清心里既有些忐忑,也有些期待,毕竟这是一个拓展职业的机会。
2019年6月12日抵达巴厘岛后的头两天,苏婉清跟随团队的拍摄行程,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最初几位摄影师仍旧保持着职业状态,领队韩卓也延续着在国内时那副沉稳样子,言行克制,看起来值得信赖。然而不到几天,他整个人的状态就变了。拍摄一结束,他便频频张罗夜间活动,穿着越来越花哨,谈吐间多了几分轻佻,和当地陌生人很快就混熟,仿佛早已相识。6月14日晚,他更是兴致勃勃地包下一艘游艇,说要出海放松,同时还能顺便拍些夜景素材。
游艇离开码头后,甲板上灯光炫目,音响轰鸣不止,空气里弥漫着酒精混合海风的气味,氛围逐渐喧闹。摄影师们被音乐带动着舞动身子,韩卓更是在人群中来回穿梭,与几名陌生乘客推杯换盏,笑声与喧嚣一浪接一浪。苏婉清却始终静静坐在角落,双手抱着随身的包,心口越来越沉重。她几次试探性开口,说自己想早点回去,却被韩卓随意摆手打断,那眼神中流露的不耐烦,让她愈发觉得孤立无援。
终于,她还是忍不住站起身,缓缓走向船舷边,想透一口气。夜色漆黑,四周一片茫茫海面,海风扑面而来,带着潮湿的腥咸。她双手扶住栏杆,目光失神地望向远方。就在此时,一阵浪涛突然冲击而来,游艇剧烈晃动。毫无准备的她瞬间失去平衡,整个人重重摔在甲板上,膝盖与坚硬的木板摩擦出火辣的疼痛。耳边依旧是震耳欲聋的音乐,四周的笑声与喧嚣不断,她的狼狈却无人察觉,仿佛与周围的热闹世界完全脱节。
她缓缓撑起身体,心口仍然狂跳,手臂被磕得生疼,呼吸急促。那一刻,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委屈与恐慌。没人注意到她的失态,人群依旧沉浸在酒精与音乐里。苏婉清跌跌撞撞回到船舱,关上门后,背脊仍止不住发抖。泪水终究涌了出来,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与这群人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深渊,而那一夜的恐惧,将在她心底久久萦绕。
2019年6月28日回国后,苏婉清表面上看似恢复如常,又重新投入到模特的拍摄与排练中。朋友圈里依旧是她妆容精致、姿态优雅的照片,笑容依然明媚。但只有她自己清楚,那场发生在巴厘岛游艇上的意外,早已在心底刻下了阴影。那晚,她因为浪涛突袭失去平衡摔倒在甲板上,疼痛让她几乎站不起来,本以为会有人伸手相扶,却换来几声不合时宜的笑声和戏谑。那一刻,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立和羞辱。此后的每个夜晚,这段记忆都会反复袭来——跌倒的狼狈、旁人冷漠的目光、耳边若有若无的嘲笑声,全都压得她胸口发紧,呼吸急促。每一次从梦中惊醒,额头与手心都布满冷汗,心脏像鼓点般猛烈跳动,那种无形的窒息感始终无法散去。
从那以后,她几乎不愿再独自出门。哪怕只是去附近便利店买瓶水,脚步也总是迟疑。大多数时候,她选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书籍和影片来打发时光,可注意力始终集中不起来。2019年7月5日这天,她坐在书桌前,试着整理新接到的一份杂志拍摄资料。原本想着新合约或许能带来转机,近几晚噩梦也稍稍减少,她才刚松了一口气。可不知为何,身体却在此时出现了异样的沉重感。
低头翻看策划方案时,脑袋仿佛被厚重的棉絮包裹,眼皮一阵阵下坠,手指翻页也显得格外吃力。她以为是睡眠不足导致,便起身走动,可脚步越来越虚,整个人像被抽空了一般。她索性躺下休息,醒来已是下午,浑身湿透,衣服紧贴在背上。喉咙干哑得像火烧般灼痛,坐到餐桌前却完全没有胃口,就连平日最爱的奶油小蛋糕也只咬了一口。母亲见状,心里一紧,赶紧伸手摸了摸额头,察觉确实发烫。取来体温计一量,显示37.9℃,她随即赶去药店买回退烧药,叮嘱女儿按时服下。
2019年7月6日晚,苏婉清的体温虽然暂时退了下去,但整个人依旧没有恢复轻松。喉咙像被厚厚的棉絮堵住,说话时发涩费力,嗓音低沉沙哑得连自己都觉得陌生。夜里,她频繁惊醒,后背被汗水浸透,贴在床单上的肌肤冰凉刺骨,胸口的压迫感一阵紧过一阵,让她呼吸变得浅而急促。她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指尖紧紧攥着被角,心跳忽快忽慢,额头也渗出细密冷汗。那一刻,她心底隐隐生出不安,却仍强迫自己暗暗安慰,或许只是压力过大、睡眠不足,不必太过紧张。
时间慢慢来到2019年7月20日,母亲敏锐地察觉女儿的变化。苏婉清的脸颊明显消瘦,原本饱满的轮廓凹陷下去,锁骨更加突出,衣服穿在身上显得松垮。母亲误以为她为了维持身材刻意节食减肥,特意炖了一锅排骨汤端到她面前。可是,当热汤入口时,口腔却传来刺痛,让她皱起眉头。她借助镜子一看,舌面一片泛白,用牙刷轻轻一刮竟能擦掉,这让她心头一紧。下意识摸向下颌骨后方,触到一个硬硬的小包块,按上去还有轻微疼痛。
2019年7月25日洗澡时,她又一次触摸到身体的异常。锁骨下方和腋下的位置,竟也能摸到类似的硬块,质感坚硬,数量不止一个。水汽在浴室弥漫,她呆立在那里,心脏怦怦直跳,手指都在微微颤抖。回到房间后,她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搜索,屏幕上跳出的词条让她更加心慌——“淋巴结肿大”“免疫力下降”“感染”。她盯着这些字眼,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在巴厘岛被抢劫后那种虚脱无力的状态,但她仍不愿把身体的不适与更糟糕的结果联系起来。
2019年7月28日晚,病情终于全面爆发。突如其来的高烧让她彻底支撑不住,体温迅速飙升到39.2℃,整个人昏沉虚弱。口腔里长满密密麻麻的溃疡,舌尖灼痛难忍,就连喝一口温水都像被针扎般刺痛。她忍着不适拍门叫醒母亲,声音虚弱而急促。母亲见她面色惨白、嘴唇发紫,整个人摇摇欲坠,心头一紧,立刻准备送医。而在灯光下,母亲更是骇然发现,女儿的脖颈与胸口皮肤上浮现出大片细小的红疹,像火焰般迅速蔓延到背部,令人心惊。
苏婉清的父母在夜色中匆忙将她送到医院。接诊医生简单查看她的病情后,开口建议做传染病相关的系列检查。抽血、化验,整个流程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她蜷缩在候诊椅上,手心冒汗,心里始终有种挥之不去的不安。可当化验单被摆到医生面前时,几个字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愣住——HIV抗体呈阳性,提示艾滋病毒感染。
那一刻,苏婉清的脑袋像被重锤击中,整个人僵坐在那里,眼前的景象都模糊了。她曾经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染上了什么病,却怎么也没想到会与“艾滋病”挂钩。脸色瞬间惨白,唇色发青,呼吸发颤,声音颤抖地冒出来:“这怎么可能……我一直很注意,从来没有和别人有过亲密接触,甚至连碰都没有。”说到最后,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浑身都在轻微发抖。
母亲瞬间失控,眼泪涌上眼眶,语调陡然拔高,几乎带着哭腔和怒意:“不可能!我最清楚我女儿是什么样的人,她从小到大规规矩矩,连恋爱都没谈过,更不可能有什么高风险行为!我们家族里也没有这种情况,怎么会突然得这种病?”父亲站在一旁,脸色铁青,喉结上下滚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只能紧紧攥着拳头。气氛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
医生却没有任何惊讶,神情平淡,语气冷静,仿佛早已见惯这种场面。他只是提醒家属,初筛结果并不能作为最终依据,必须去疾控中心做进一步确证。苏婉清的父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立刻带着她匆匆赶去。一路上,母亲不断安慰女儿,说这一定是化验出错,父亲则一遍遍强调艾滋病传播途径很有限,坚信女儿根本不可能会中招。可病房里的气氛依旧沉重,没人敢说出心底真正的恐惧。
然而命运并未留给他们任何退路。疾控中心的确证检测再次显示为阳性,彻底击碎了所有侥幸。苏婉清愣愣地盯着那张冰冷的报告,眼泪迅速模糊了视线,耳边轰鸣不断,唯有心跳声急促如鼓。最终,她被确诊为HIV感染者。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情,医生又安排了免疫学与病毒学检测。结果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仅剩280cells/μL,提示免疫功能已显著下降;HIV RNA定量结果为9.8×10⁴ copies/mL,表明体内病毒正在高度活跃复制。
父母在得知消息后几乎当场崩溃。母亲泪眼婆娑,嗓音颤抖中带着绝望,哽咽质问医生:“是不是搞错了?她才28岁啊,怎么可能承受这种打击?”父亲紧紧攥着拳头,眼神空洞,似乎一瞬间老了好几岁。医生看着他们,深深叹息,表示结果已被反复确认,绝无差错。他劝说家属要冷静,必须立刻开始抗病毒治疗,并建议采用规范的联合方案,才能有效抑制病毒。
听到需要长期服药,苏婉清胸口猛地一窒,眼前一阵发黑,几乎站立不稳。她想起自己刚刚起步的模特事业,想起镜头前的笑容与光鲜,曾经的梦想与努力,此刻全都化为讽刺。夜里,她独自躺在病床上,怎么也无法入眠。翻来覆去间,眼泪一次次湿透了枕头,心口的压抑让她呼吸都显得格外困难,仿佛世界一下子塌陷。
苏婉清的父母在得知确诊消息后几乎当场崩溃。母亲泪眼婆娑,嗓音颤抖得厉害,哽咽着质问医生:“是不是搞错了?她才二十八岁啊,怎么能承受这样的打击?”父亲脸色铁青,双手紧攥成拳,眼神空洞,像是顷刻间老了好几岁。医生看着他们,轻轻叹气,语气平稳,却透着不可回避的沉重:“检测结果已经反复确认,没有差错。现在最重要的是冷静下来,尽快进入治疗阶段。按照规范的联合方案,才能最大程度抑制病毒复制。”
听到需要长期服药,苏婉清胸口猛地一紧,眼前一阵发黑,几乎站立不稳。她想起自己刚刚起步的模特事业,想起镜头前明媚的笑容与光鲜的舞台,此刻全都变得刺眼而讽刺。夜里,她独自躺在病床上,怎么也无法入睡。翻来覆去之间,眼泪一遍遍湿透枕头,胸口的压抑让她连呼吸都变得艰难,仿佛整片世界瞬间坍塌。
医生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病历本。他神情专注,低头一页页翻看,从苏婉清入院时的记录,到化验室的每一项结果,目光在数值上反复停留,仿佛想找出任何被遗漏的线索。空气中只听见纸张翻动的声音,沉闷得让人心慌。合上病历,他缓缓坐到床边,与家属耐心沟通,试着引导苏婉清回忆生活中可能忽视的细节。母亲急切地追问,父亲小心翼翼地提到各种可能,但她只是轻轻摇头,眼神倔强,声音沙哑却坚定:“没有,我真的没有做过那些事,更没有和别人有过接触。”
医生几次换着方式询问,却始终得不到新的答案。苏婉清的表情在否认中渐渐僵硬,泪水涌上眼眶却又极力忍住。压抑的氛围在病房里蔓延,空气像凝固一般沉重,连呼吸都变得费力。母亲的声音一次比一次急促,父亲的眉头越皱越紧,可他们得到的回应依旧是沉默与摇头。年轻医生沉吟片刻,终究只能轻轻合上病历本,长叹一声:“既然暂时找不到头绪,就请我们科室的老主任过来看看,也许他能找到突破口。”
当天下午,病房的门被轻轻推开。老主任走进来,脚步稳健,神情沉着,比年轻医生更显从容。他没有急着谈病情,而是坐到床边,先随意与苏婉清聊起工作和生活。语调缓和,态度耐心,仿佛不是在审问,而是与老朋友对话。苏婉清原本绷紧的神经在他的声音里稍稍放松,眼神也渐渐有了回应。等气氛稳定下来,老主任才缓缓开口:“我知道,这个结果让你和家人都难以接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甚至完全否认,但医学检测不会轻易出错。与其反复问‘为什么’,不如仔细回想日常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
话音落下,苏婉清的心口猛地一紧,仿佛再度被重锤击中。她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确诊时的场景,泪水不受控制地顺着面颊滚落。她紧紧抱住被角,肩膀不断颤抖,声音急促而破碎:“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我根本没有做过那些事,从来没有和别人有过亲密接触,我什么都没有做过,为什么会这样?医生……难道这种病毒还有其他途径能进入我的身体吗?”她的质问带着惶恐与绝望,像是在黑暗中抓住最后一丝可能的解释。
母亲立刻把她搂进怀里,泪水不停滑落,声音哽咽难成句子。父亲的脸色铁青,喉结上下滚动,双手握得更紧,像是压抑着滔天的怒意,却又找不到该去责问的对象。老主任看着眼前的年轻患者,眼神中浮现出复杂的同情,却依旧保持着冷静的语调:“HIV的传播途径是明确的,主要是血液、性以及母婴。日常生活中的拥抱、握手、共餐,并不会导致感染。你要仔细想一想,生活里有没有一些很容易忽视的小环节,比如某些不洁的器械,或是你不曾留意到的场景。”
话音落下,父母的神色瞬间僵住。母亲下意识联想到不久前的海外拍摄,声音低低地嘀咕:“难道是那次出国的时候……”可话还没说完,苏婉清便摇头打断,泪流满面地哭喊:“不可能!我一路上都很小心,拍摄和住宿都分开安排,从不把自己的东西随便借给别人。房间里的毛巾、牙刷和水杯全是自己准备的,绝对没有和别人混用,更不可能发生那些接触。”
她的泪水一滴滴落在病床单上,话语里透出一种倔强而绝望的执拗。她不愿意去怀疑身边的人,更不愿承认旅途中可能存在任何危险,因为这意味着她必须推翻自己曾经的信任。可老主任的表情并未因此缓和,眉心紧紧皱起,沉声说道:“很多时候,风险并不是肉眼可见的。你们觉得安全的环境,未必就真的毫无隐患。有些细节被忽略之后,往往才是最致命的地方。”
那句话像是一根细针,猛地刺进苏婉清的心口。她整个人怔住,眼神瞬间空白。脑海深处忽然浮现出巴厘岛拍摄时的一个画面,细微得几乎要被彻底遗忘,如今却在这一刻被生生拉了出来。呼吸急促得让她胸口发凉,手指微微颤抖,不由自主地紧紧攥住手机,指尖滑动着屏幕,停在一张与摄影师的合影上。照片里的笑容此刻刺眼得让她不敢直视,眼神越发慌乱。
母亲很快注意到她的异常,声音急切:“婉清,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哪里有问题?”她张了张口,唇瓣颤抖,却只是死死咬住,没有说出半个字。那双眼睛里全是惶恐与挣扎,仿佛一旦开口,就意味着要揭开某个她不愿触碰的裂口。父亲站在一旁,眉头紧锁,想追问却被压抑的氛围生生压回。
病房内的空气凝滞得几乎让人透不过气。苏婉清低下头,指尖仍停留在手机屏幕上,心跳紊乱得厉害。那份不安和未知像潮水般一波波袭来,让她几乎窒息。母亲的追问一声紧似一声,却始终得不到回应。她的沉默反而让所有人更心慌,那种心虚与恐惧交织的神情,仿佛在暗示着她心底有个被忽略的角落正在慢慢撕裂。
老主任见状,轻轻叹了口气,说道:“艾滋病说可怕也不可怕,像牵手、拥抱、亲吻都不会感染艾滋,但要说不可怕他也可怕,我在防疫中心待了十多年,不是第一次见到像李清语这样的感染者,虽然无高危性行为,也没有跟闺蜜共用过个人用品,但却因忽视了这一个细节,才让艾滋病病毒钻了空子啊,这一个细节也很容易被忽视,却让很多人都跌了跟头,改变终身啊……”
很多人认为,日常生活只要不发生所谓的“高危行为”,就与HIV绝缘。可在真实的病例中,有人就是因为一次极小的疏忽,给病毒留下了可乘之机。苏婉清在巴厘岛拍摄时,团队人员曾临时共用过一把小型修饰工具,表面看似干净,实际上边缘有过细微的破损。如果之前有人存在伤口接触过,血液残留在缝隙中没有被彻底清理,高风险就潜伏在不知不觉间。医学调查里,这种情况并非孤例,一些感染者回忆时,才恍然想起自己曾用过类似的器械。
在临床记录中,疾控中心接触到过一个案例,一名女性因为在美甲店做护理,被使用了未经过严格消毒的推皮钳,几周后就出现了持续低热与乏力。检查发现,血液中出现了HIV抗体。她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场合会带来危险,因为过程只是轻微的修饰操作,并没有明显出血。可在微小的伤口中,病毒同样可以进入体内。这个病例后来被用来提醒行业管理,任何涉及皮肤破损的操作都必须做到彻底消毒。
苏婉清后来接受医生的追问时,一度回忆起在游艇拍摄当天,有人递给她一把修眉的小镊子。当时因为赶时间,她没有多想就用了。镊子表面看上去很干净,擦拭过,却没有经过高温或专业消毒。她并不知道,类似的小工具如果曾被多人使用,哪怕只是在眉毛边缘带出细小伤口,残留的血液都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这类情况在年轻人中普遍被忽视,因为大多数人以为“没有出血”就等于“安全”。
研究表明,HIV在体外环境下虽然存活时间有限,但在狭小缝隙或未完全干燥的血迹中,可以维持短暂活性。尤其是镊子、针头、修甲刀等金属器械,如果没有经过高温消毒,仅靠酒精简单擦拭,很难完全清除潜在的风险。临床医生经常强调,这类细节在日常中最容易被遗忘,却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有位患者曾在理发店修剪耳边小口子时,因工具未彻底消毒而感染,事后才追悔莫及。
这类传播方式虽然几率远低于血液输注或性接触,但医学上已经有确切的报告。它的隐蔽性在于,受害者往往没有察觉伤口的存在,只感觉是皮肤轻微被夹到或划过。等到身体出现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时,才去医院就诊,却常常已经进入感染期。苏婉清的情况便与此类似,她在旅途中使用了他人递来的工具,没有当场意识到问题,事后也完全忽略,直到病情被查出,才逐渐拼凑起被遗忘的细节。
医生在总结时反复提醒,这种微小细节往往决定了健康的走向。公众普遍对HIV的认识停留在性传播或输血传播,却忽视了带有破皮风险的日常行为。任何涉及皮肤黏膜的工具,无论是修眉、修甲、穿耳洞还是临时处理小伤口,都必须确保一人一用一消毒,否则风险并不会消失。苏婉清的遭遇告诉人们,看似不值一提的小动作,可能就是改变人生的关键一步。医学上,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都可能埋下意想不到的隐患。
资料来源:
曹亚伟,周保仓,王倩,等.T-SPOT.TB联合XpertMTB/RIF在老年艾滋病患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基础医学与临床,谢佳政,马彦民,聂玉刚,等.2020-2024年河南省MSM艾滋病知识、行为特征及血清学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5,王爱玲,王潇滟,王前,等.中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评估实践[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5(《纪实:四川一女模特去巴厘岛摄影,却查出艾滋?医生:忽略了一个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