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评论、收藏、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评论、收藏、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的电视剧市场有点 “冷热不均”,有的剧靠着流量明星造势。
开播后却因剧情拉胯被吐槽 “浪费题材”,有的剧安安静静上线,反倒靠演员演技杀出重围。
《沉默的荣耀》就是后者。
上映才 4 天,热度直线飙升。
把同期的《不眠日》牢牢的甩在身后,位居榜三的位置。
热度不是吹出来的,毕竟现在观众早不买 “流量耍帅” 的账了。
能留住人的,从来都是能砸进心里的演技。
尤其是于和伟这次的表现,还是熟悉的 “稳”,可细节里藏的东西,比以前更戳人。
表面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中将军衔,实则是中共隐蔽战线的 “密使一号”。
这角色最考验演技的地方,在于 “藏”——
不能有太多情绪外露,所有的痛和信仰都得压在骨子里。
这不,他拿着电话和保密局对峙,看着很是淡定,可那脸上满是血迹,狠!太狠了!
可他面对自己的同志时,又是那么动容。
为了帮他脱身,假装自己被绑。
眼神看上去都有点生无可恋的既视感,演的是入木三分。
但为了吴石的身份不被暴露,同伴选择自杀为他洗白。
他坐在车里,用了仅仅7秒的时间抚平情绪。
低头拿枪时嘴角微触,本以为他要绷不住的时候,他竟然切换了过来。
绝!真的太绝了。
更狠的是拿着枪,他就以高层的身份向对方施压。
但语气还是略带着的压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被吓到了,殊不知内里全是他的心疼。
于和伟把情绪转换的太到位了。
网友都被于和伟的演技给震惊了:
他真的是天选之人,把那种儒雅官员和冷冽特工切换的如鱼得水。
可谁能想到,这么稳的于和伟,会被跨界的魏晨抢了风头?
魏晨演的聂曦,是吴石的副官,上校军衔,也是他最信任的情报传递者。
以前总觉得他是 “歌手跨界”,可这次的表现,完全看不出 “新人感”。
最让人意外的是他的情绪转换。
前一秒还很严肃的在听收音机,紧皱着眉头,一脸狰狞的,颇有种大权在握的既视感。
下一秒听到门铃响,眼神瞬间变的人畜无害,一副天真的模样。
这种 “翻脸比翻书快” 的狠劲,完全不像那个唱《少年游》的阳光男孩。
导演在采访里说,选魏晨就是因为他 “眼里有股藏不住的锐劲”,这话真没说错。
这不,就连瞪眼、噘嘴都演的很是自然。
俩演员同框对戏时,那种 “上下级 + 战友” 的张力才叫绝。
有场戏是,吴石被迫要给老蒋干活,手里握着红酒,眼神里全是无奈。
看到吴石的模样,聂曦赶忙端走了吴石手里的红酒。
这个小动作太妙了,既符合副官的身份,又藏着 “别担心” 的默契。
还有吴石被特务怀疑那段,俩人坐在房间里愁的头发都快白了。
处处受限,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脱身传递消息。
聂曦一个提议,瞬间有了活路。
于和伟趁势赶忙安排,聂曦接着听令行事。
全程没有一句废话,眼神、动作全是戏,观众都在弹幕里说 “这俩人的配合太丝滑了”。
你们看谍战剧最在意啥?是烧脑剧情还是演员演技?
我觉得其实是这种 “无声的默契”,比大吼大叫的对手戏过瘾多了。
剧情能撑得起演员的演技,才是真的好剧。
《沉默的荣耀》没搞虚头巴脑的回忆杀,从 1949 年吴石赴台任职开始,每一步都踩在真实历史上 ——
他叫停福州永备工事帮解放军攻城,传递国民党轰炸上海的计划,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最揪心的是叛徒蔡孝乾那段。
剧里没把他写成脸谱化的坏人,而是拍了他从坚定到动摇的过程,最后因为受不了乡下苦日子去西餐馆解馋被捕,叛变后交出 1800 多人的名单。
这段拍得特别真实,也反衬出吴石和聂曦的难 ——
他们不仅要防敌人,还要防身边的 “自己人”。
里面提到魏晨为了演好聂曦牺牲的戏,提前三天没怎么睡觉,就为了演出 “强撑着送情报” 的疲惫感。
于和伟更狠,为了还原吴石被捕时的状态,特意减重 10 斤,让脸颊看起来更凹陷。
更让人动容的是,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还联动剧集办了展览,展出了吴石当年用过的钢笔复制品。
旁边配着于和伟的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能让观众看完剧想去了解真实历史,这才是好剧的力量。
以前总有人说 “歌手跨界演戏是玩票”,可魏晨用行动打了脸。
从《八佰》里的朱胜忠到《沉默的荣耀》里的聂曦,他不是在 “跨界”,是在真真正正地 “演戏”。
于和伟更不用说,他用克制的演技告诉我们,英雄不是没有眼泪,是把眼泪流在了心里。
总的来说,《沉默的荣耀》配得上 “谍战剧天花板” 的称号。
于和伟的稳是定海神针,魏晨的突破是意外之喜,再加上扎实的历史剧情,想不火都难。
毕竟好演员遇上好剧本,从来都是互相成就。
信息来源:
来源:胡一舸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