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以色列拦截的援助之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17:11 1

摘要:10月1日,一艘名为“全球坚韧”的国际援助船队在驶向加沙途中遭遇以色列海军拦截。该船队从欧洲出发,旨在以和平方式突破以色列对加沙的长期封锁,运送人道主义物资并呼吁开通持续海上通道。

10月1日,一艘名为“全球坚韧”的国际援助船队在驶向加沙途中遭遇以色列海军拦截。该船队从欧洲出发,旨在以和平方式突破以色列对加沙的长期封锁,运送人道主义物资并呼吁开通持续海上通道。

“全球坚韧”的国际援助船队组织者称,整支队伍约有40多艘船、近500名参与者,成员包括议员、律师、医护志愿者及若干知名公众人物。

以色列外交部10月2日声明称,“全球坚韧船队”活动“已结束”,未能进入战区或突破封锁。目前仅一艘船或因故障滞留海上,但远离加沙;以方警告,若其接近也将拦截。

当地时间1日晚,以军先是干扰了船队的通讯信号,然后登上船只。现场情况显示,至少一艘船,遭以方“故意冲撞”,部分船只遭到高压水炮攻击。有视频记录到以色列士兵登船后持枪要求活动人士举起双手。此次行动历时约12小时,以军控制了41艘船只。

船队组织方证实,超过440名活动人士被以方扣押。所有被扣押人员被转移至以色列阿什杜德港。以方表示这些人员“安全且健康状况良好”,并将被驱逐至欧洲。

以色列重申封锁是其安全措施,愿通过"获批渠道"转运物资,强调被带离人员安全,并警告勿进入禁区。官方发布视频及声明,证明行动"受控且非暴力"。

在以色列拦截船队后,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土耳其、阿根廷等多国爆发了示威活动,抗议以色列的行为,并要求释放被扣船只及人员。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城市居民聚集在外交部外,要求对以色列实施制裁。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反应最为激烈,宣布驱逐以色列驻该国全部外交人员,并立即终止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哥外交部指控以方在国际水域扣押两名哥伦比亚公民的行为是“绑架”。

土耳其外交部强烈谴责以军在公海拦截船队是"恐怖主义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并危及平民生命。委内瑞拉外交部指责以色列行为暴露其"犯罪本质",称封锁援助是进行"种族灭绝"的战争工具。

西班牙与比利时分别召见以色列外交代表并展开调查。卡塔尔与荷兰也谴责以色列行为违反国际法,荷兰方面正核实是否有本国公民被拘留。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证实有8名公民被扣押,斥责以色列"阻止人道主义任务";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批评以色列违反国际法,要求立即释放被扣押人员。

争议:拦截是否合法?

拦截发生的海域位置成为争议焦点。

组织者认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水域上,船只享有自由航行权,除非涉及海盗、奴役、未经授权的广播等极少数例外,他国军舰无权拦截。

以色列方面则声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战时例外"条款,主张军事封锁在武装冲突期间具有合法性。根据国际习惯法及《圣雷莫手册》,交战方有权在战争中宣布并执行封锁,包括在公海实施拦截。以方强调,对加沙实施的海上封锁是出于国家安全需要,旨在阻止武器和军事物资流入,因此在"封锁区"范围内拦截船只属于合法的防御措施。

然而,按照国际法,以色列对加沙实施的所谓“封锁”,从根本上并未获得联合国授权,也缺乏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因此其在国际水域对援助船队的强制拦截不具备合法性。

即便以色列主张存在战时封锁,其做法仍明显违反《日内瓦第四公约》和《圣雷莫手册》的基本要求。国际人道法明文禁止以饥饿平民作为作战手段,要求任何情况下不得阻断必要的粮食与药品救援,而以色列长期拒绝或延缓人道物资进入加沙,已经构成集体惩罚。

此次直接拦截载有人道物资与和平活动者的船只,显然是违背国际人道主义原则。

争议:替代是否可行?

以色列外交部发布的视频中,一名自称以色列海军代表的军装女子在电话里警告船队勿靠近“禁区”,强调对加沙援助须通过“既定渠道”发送,试图将拦截正当化为程序问题。

这一逻辑在以色列高层论述中同样明显。

内塔尼亚胡曾声称“没有人在加沙挨饿”。然而,多个权威机构的报告直接反驳了这一说法:今年八月,联合国支持的评估确认加沙关键粮食安全指标已突破饥荒门槛,面临“严峻的饥荒风险”;世卫组织记录到大量平民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世界粮食计划署指出,当前进入的食品远低于防止大规模饥饿所需。

在这种明显存在的、由多方独立机构确认的人道紧急情形下,简单以“既定渠道”作为拒绝或延缓直接援助的理由,不仅无法解除对民众受困局面的责任,反而显得像是在用程序性的措辞为实质的阻断找借口。

当医院缺药、儿童营养不良、救援车队被限制流动时,口头上“有渠道”并不能救命——而把生命交给冗长审批与有限通道,本身就是对国际人道原则的再次践踏。

对与错?援助的目的与以色列的对待

“全球坚韧船队”的使命纯粹而明确:这次“全球坚韧”船队的出发并非为了挑衅,而是以和平方式挑战长期封锁、送达象征性且实际急需的人道物资,并为开通持续海上通道争取国际关注,目的清晰且具有强烈的人道诉求。

然而,以色列的回应却是彻底的军事化拦截与胁迫。用军舰围堵拦截,将伸手救援的人群视为安全威胁,并以程序与区域划定来掩盖实质性的拦截,这不是防卫,是对人道主义良知的公然凌驾。

自2010年起,多个国际船队持续尝试突破对加沙的封锁,均遭以色列拦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0年“蓝色马尔马拉号”事件:以色列突击队在公海登上一艘土耳其籍援助船,在与活动人士的冲突中造成10人死亡。该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并导致以色列与土耳其外交关系长期恶化。这一事件成为国际社会挑战加沙封锁行动中的一个标志性案例。

从道义与法律视角看,问题早已不是技术性的海域划分,而是价值判断。

全世界都明白的道理,以色列却假装不明白——拦截与延误的结果,是让无辜者继续付出生命代价。

来源:有理儿有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