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49年,长安太极殿的病榻前,唐太宗李世民气若游丝,却死死攥着太子李治的手,眼神里满是狠厉:“我即刻贬李勣(Ji)去叠州,你盯着他!若是他接旨后有半分犹豫,哪怕只是回家收拾行装,你就立刻派人杀了他!”
649年,长安太极殿的病榻前,唐太宗李世民气若游丝,却死死攥着太子李治的手,眼神里满是狠厉:“我即刻贬李勣(Ji)去叠州,你盯着他!若是他接旨后有半分犹豫,哪怕只是回家收拾行装,你就立刻派人杀了他!”
李治吓得浑身一僵,他想不通,父亲为何要对凌烟阁功臣、平定东突厥、薛延陀的名将下此死令?要知道,李勣可是大唐少有的能征善战之将,父亲之前还常说“日后征伐高丽,必用此人”。
提起唐初名将,多数人先想到的是李靖、尉迟敬德,或是《隋唐演义》里神机妙算的“徐茂公”。
可很少有人知道,“徐茂公”的原型正是李勣,也是唐初最被低估的名将——他平定四方叛乱,开疆拓土,军功丝毫不逊于李靖,更是贞观晚年大唐军中的“定海神针”。
李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勣原名徐世勣,早年跟着李密反隋,后来李密归降唐朝,他也随之归顺。唐高祖李渊格外看重他,不仅赐他姓李,还封他为曹国公——要知道,此时的李世民还只是个秦王,李勣的爵位,是李渊直接册封的,从根源上说,他最初是“高祖旧臣”,而非李世民的“心腹”。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勣和李靖一样,选择了“中立”——既不支持李世民,也不帮李建成。这种“中立”,在李世民登基后,成了他身上一道微妙的印记:李世民认可他的军事能力,却始终对他的“忠心”留着一丝顾虑。
而李勣的军事才华,是在一场场硬仗里熬出来的。贞观四年,李靖率军剿灭东突厥,李勣率领另一路大军,在白道截击突厥残部,硬生生堵住了突厥可汗的退路,和李靖前后夹击,最终彻底击溃东突厥,让大唐“天可汗”的威名传遍四海。
贞观二十年,薛延陀率领20万大军袭扰边境,刚为母亲丁忧回朝的李勣,临危受命,率领数万精锐长途奔袭,以少胜多,俘获5万余人、战马1万多匹,彻底平定薛延陀,解决了大唐北方的边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贞观晚年,凌烟阁功臣里,尉迟敬德早已闭门养老,李靖年老体衰无法领兵,能征善战且威望极高的,只剩下李勣一人。
此时的李勣也才47岁,身体硬朗,在军中根基深厚,麾下将士对他言听计从——这样的人,是大唐的“保障”,却也可能是权力交接时的“隐患”。
而李世民之所以在临死前对李勣动杀心,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太子李治镇不住他。
李世民自己是“马上得天下”,从浅水原之战到虎牢关之战,他南征北战,军功赫赫,麾下将领要么是他的生死兄弟,要么是被他的威望折服,即便有再大的本事,也没人敢挑战他的皇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李治不一样,他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既没有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军功,也没有在军中建立起自己的威望,能当上太子,靠的是李世民的偏爱和长孙无忌的支持。
李世民心里清楚,自己在位时,凭着“天可汗”的威望,能镇住李勣这样的老功臣;可自己一旦驾崩,李治登基,面对这样一位军功卓著、军中威望极高的名将,能否让李勣真心臣服?
更让李世民担心的是,李勣并不是自己的“心腹”。当初玄武门之变,李勣就选择中立,这当然说明他“忠于大唐”,可却未必“忠于李世民一脉”。
若是李治即位后,李勣觉得新帝无能,或是被别有用心之人拉拢,轻则拥兵自重,不听号令,重则可能动摇李治的皇位——这种风险,李世民绝不能容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李世民想到了“贬官试忠心”的险招。他要通过“无理由贬官”,试探李勣的态度:若是李勣接旨后迟疑、不满,甚至抱怨,说明他心里没有“君臣之分”,日后必然会给李治添麻烦,不如趁自己还活着,斩草除根。
若是李勣毫无怨言,立刻赴任,说明他懂规矩、知进退,日后李治再将他提拔回来,他必然会对李治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这一招,既避开了“杀功臣”的骂名,又能为李治铺路,不得不说,李世民的权谋之术,早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李勣走进太极殿,看到病榻上脸色苍白、眼神冰冷的李世民时,心里就咯噔一下——他从军多年,经历过隋末乱世的权力争斗,也见证过玄武门之变的血腥,一眼就看穿了李世民的心思:这不是普通的贬官,而是一场生死考验。
果然,李世民连眼皮都没怎么抬,只冷冷地说:“李勣,朕命你为叠州都督,即刻上任,不得延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叠州远在千里之外,地处边境,条件艰苦,从京官贬到地方都督,而且没有任何理由,换做其他人,或许会辩解“臣无过错为何贬官”,或许会请求“容臣回家收拾行装”,可李勣没有。
他知道,此时任何辩解、任何拖延,都会被李世民解读为“不忠”,等待他的,必然是杀身之祸。
于是,李勣立刻跪伏在地,高声领旨:“臣遵旨,即刻赴任!”说完,他起身向李世民行礼告别,转身就走出了大殿,没有一丝犹豫。
走出皇宫大门,随从连忙迎上来,小心翼翼地问:“将军,要不要先回府收拾行装,再带些随从前往叠州?”
李勣却摆了摆手,语气坚定:“不用!圣旨说‘即刻上任’,便是即刻,哪有时间回家?备马,现在就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李勣刚出皇宫,就纵马奔向叠州,连家门都没踏进一步。消息传到太极殿,李世民紧绷的身体终于放松下来,他对李治说:“李勣果然知进退,日后你重用他,他必然会为你效力。”
李世民心里其实也不想杀李勣——他知道,李勣是征伐高丽的关键。隋炀帝都没能灭掉高丽,李世民自己亲征也没能如愿,若是杀了李勣,大唐再难找到如此能征善战的将领,征伐高丽的大业,恐怕会就此搁置。
649年,李世民驾崩,李治即位,也就是唐高宗。他刚登基,就立刻下旨:将叠州都督李勣召回长安,任命为仆射(唐朝宰相),让他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李勣没有辜负李世民的试探,也没有辜负李治的信任。他身居高位,却从不居功自傲,凡事都以朝廷大局为重,遇到大事,总是先和其他大臣商议,再向李治奏报;对待下属,他也十分宽厚,麾下将士都愿意为他效死。
唐高宗 李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李治也兑现了李世民的“安排”,不仅重用李勣,还将“征伐高丽”的重任交给了他。李勣接过李世民未竟的大业,按照李世民生前制定的策略,率领大唐精锐,历时两年,终于攻破高丽都城,灭掉了这个困扰隋唐两朝数十年的敌国。
平定高丽后,李勣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可他依旧保持着低调。他常常告诫子孙:“我一生为国征战,虽有军功,却也见过不少功臣子孙败坏家业的事。你们日后一定要遵纪守法,不可恃宠而骄,更不能违法乱纪,否则不仅会丢了家业,还会玷污祖宗的名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
669年,李勣病逝,享年76岁。李治为他辍朝七日,追封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还亲自为他送葬。
后来,李勣因为“忠肝义胆、德才兼备”,被列入武成王庙,成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孙武、吴起、李靖等名将并列,被后世永远敬仰。
回顾李勣的一生,他没有尉迟敬德那样的“心腹”身份,没有李靖那样的“早成名望”,却能在权力的漩涡中全身而退,辅佐三代君主,最终成为大唐的传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的“知进退、明事理”——他懂帝王的顾虑,也懂臣子的本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在乱世和权力交接的风险中,活成了最清醒的人。
比起那些“居功自傲、不知进退”最终落得惨死的功臣,李勣无疑是幸运的;比起那些“猜忌功臣、滥杀无辜”的帝王,李世民也无疑是清醒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之间的博弈,没有血腥的杀戮,却充满了智慧的较量,最终实现了“帝王安心、功臣善终”的双赢,也为大唐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内容根据《旧唐书·李勣传》《新唐书·李勣传》《资治通鉴》及唐代历史学术研究整理,聚焦李世民与李勣的权力博弈,探讨唐初功臣与帝王的关系,不涉及敏感导向。若与权威解读存在差异,敬请以官方史料及学术成果为准。
来源:当前未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