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那天,我刷到一条外卖订单截图:北京朝阳的闺女给福州老家的爸妈点了一桌“团圆宴”,备注栏写着“别热太久,吃完记得开视频”。
中秋那天,我刷到一条外卖订单截图:北京朝阳的闺女给福州老家的爸妈点了一桌“团圆宴”,备注栏写着“别热太久,吃完记得开视频”。
瞬间破防。
8天长假,1.9亿人挤在高铁里,可真正回到饭桌边的没几个。
平台数据说“家宴外卖”同比涨了两倍多,听起来热闹,细想全是没办法。
航天月饼我也买了,月球车造型,咬一口是莲蓉,咽下去全是广告。
夜里官方直播用卫星拍月亮,高清得能看见环形山,却照不清我租的15平小阳台。
弹幕齐刷“好圆”,我抬头,楼间距只给月亮留一条缝,像被谁掰走一半。
更离谱的是“云团圆”。
平潭的AR明信片,扫码就能蹦出个3D亲戚,隔空举杯。
我试了下,表哥的投影卡成PPT,举杯时手穿过杯子,像鬼片。
运营商贴心地把通话费砍到一毛五一分钟,可信号一差,爸妈的声音就断成电音,我在这头喊“吃了吗”,他们回“吃了……滋啦……别挂念”。
故宫搞数字宫灯,苏博让机器人写毛笔字,年轻人排队打卡,朋友圈九宫格满满国潮滤镜。
我妹也去了,回来说机器人写的“但愿人长久”缺了一笔,像被谁咬掉一口,倒也挺真实。
唯一没翻车的是“爱心月亮”。
志愿者把留守大爷背到楼顶看月亮,大爷兜里掏出皱巴巴的糖,分给所有人。
美团上“代看望老人”的订单涨了一倍八,我下了一单,让骑手帮隔壁独居奶奶搬两箱水,她回赠我四个月饼,自己包的,皮厚,牙口不好嚼不动,但吃完我把油纸摊平,夹进日记本。
假期最后一天,我刷到那条外卖订单的后续:爸妈把闺女点的菜拍成九宫格,配文“吃不完,冰箱还能塞三天”。
照片里圆桌对面空着一把椅子,椅背贴着一张便利贴——“下次回家坐这儿”。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人已经不一定是那个人。
把外卖吃出团圆味,把卫星当月色,把断线的3D拥抱当团聚,我们这一代的中秋,像一场大型补丁包,拼命给“回不去”打更新。
可只要便利贴还在,椅子就不会一直空着。
来源:博学的漂流瓶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