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憋着一股劲儿,像开春的麦苗,铆足了劲往上蹿。
“躺平”这个词,那时候是没有的。
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积极向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憋着一股劲儿,像开春的麦苗,铆足了劲往上蹿。
那时候,街头巷尾传着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话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烙在每个人心头。
菜市场卖豆腐的老王,天不亮就蹬着三轮车出门,车铃铛叮当响得比闹钟还准。
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他抹把汗笑:“多跑两趟,娃的学费就有着落喽!”
我所在的纺织厂的女工们,比赛谁织布织得快,“先进班组”小红旗挂在机器旁,那可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谁都不含糊。
那是个什么光景呢?
农民在田埂上抽烟歇脚时,聊的是怎么让责任田里的稻穗多结几粒谷子。
工厂老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手艺,说“教会徒弟饿不死师傅”。
研究所的工程师们星期日被乡镇企业请过去,趴在图纸上找问题,眼镜滑到鼻尖都顾不上推。
不是说那时候不累,是累得心里亮堂——
你知道汗水掉地上能摔出响动,知道今天比昨天好,明天还会比今天强。
现在想想,那股子劲头从哪儿来?
改革开放刚打开一扇窗,新鲜空气呼呼地往屋里灌。
摆个摊能成万元户,搞个发明能评劳模,考上学能改变命运——每条路都透着光亮。
我认识个修自行车的师傅,白天补胎,晚上在灯下啃机械书,后来真让他捣鼓出个节水阀门,还上了省报。
他说:“国家把路铺好了,咱得使劲往前奔不是?”
那时候的人也知足。
厂长和工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知识分子下乡和农民蹲田头啃馍。
没那么大差距,也没那么多比较,心气就顺。
下了班,邻居们搬个小马扎在院里乘凉,张家李家互相送把青菜、端碗饺子,人情味儿比现在外卖送的酱油包还浓。
不是说那个年代什么都好,日子也紧巴,一家老小挤十几平米的筒子楼是常事。
可人心里有团火——相信劳动能换来好日子,相信国家会越来越好,相信孩子将来肯定比自己强。
现在物质丰富了,反倒有人丢了这股心气儿。
其实哪是没机会?是机会太多挑花了眼;
哪是没出路?是总想找条不用费劲的捷径。
看看现在工地上的小伙子,快递站的小哥,直播间里帮老乡卖山货的姑娘,他们不也在奔跑吗?
时代变了,奋斗的样子可以不同,但那股子精气神从来没断过。
就像我老家村头那棵老槐树,年年发新芽。
说到底,拒绝躺平不是要回到过去,是要把那个年代最珍贵的东西捡回来——
对生活的热乎气,对未来的盼头,还有用双手创造价值的踏实感。
路在脚下,往前走,永远比原地躺着能遇见更美的风景。
来源:哈哈禾123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