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400年前那个种甘薯救国的上海人,才是真正的时代先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18:08 1

摘要:1628年冬,上海县郊外的一片田埂上,67岁的徐光启弯腰捧起一株甘薯。这种刚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不久的作物,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已在江南扎根。

1628年冬,上海县郊外的一片田埂上,67岁的徐光启弯腰捧起一株甘薯。这种刚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不久的作物,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已在江南扎根。

望着连绵阴雨,他忧心忡忡地在日记中写下:"岁遇大荒,此物可活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老农的人,竟是当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更不会想到,他手中的这株甘薯,将在接下来的崇祯大旱中拯救数十万饥民。

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一个商人家庭,那时,明朝正从嘉靖朝的海禁政策中缓慢复苏。

他的父亲徐思诚虽经商,却好读书,常对幼子说:"治生之道,莫尚乎勤。"这句话,成了徐光启一生的信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秀才到教徒的蜕变

19岁中秀才后,徐光启像所有读书人一样,在科举路上艰难前行。

直到1597年,35岁的他才中举人。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江南水患、蝗灾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这些经历,让他对"学以致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1600年,在南京应试期间,他偶遇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这位精通天文、数学的西方学者,让他看到了另一种知识体系。三年后,已中进士的徐光启毅然受洗入教,取教名"保禄"。

这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有人讥讽他"背弃儒学",他却说:"取其学问,精其技艺,实为补益王化。"在他看来,西方的科学技术,正是救治大明积弱的良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几何原本》的艰难诞生

1606年秋,北京的一座小院里,44岁的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了艰难的翻译工作。

"平行线"、"锐角"、"三角形"......这些今天司空见惯的术语,在当时都需要从头创造。

"似此者,当何名?"利玛窦用生硬的汉语问。

徐光启沉吟片刻:"凡等边、等角者,可曰正。"

最困难的是"几何"一词的确定。

徐光启在《诗经》"几何凌云"中找到灵感,定名"几何",既谐音"Geo",又含"测量"之意。

这部《几何原本》的译成,开创了中国系统引进西方数学的先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甘薯救荒的实践智慧

1617年,山东大旱。

时任翰林院检讨的徐光启立即上书,建议推广甘薯,他在奏折中详细说明了贮藏方法:"藏种之难,一惧湿,一惧冻。......惟以稻草覆盖,置通风处。"

为了让百姓接受这种外来作物,他亲自在上海试种,总结出《甘薯疏》。

其中记载的扦插法、贮藏法,至今仍具参考价值。据《上海县志》记载,仅1628年,徐光启推广的甘薯就救济灾民"数万人"。

1625年,遭阉党排挤的徐光启回乡守制。

在这三年间,他完成了《农政全书》的初稿。这部60卷的巨著,不仅辑录前人经验,更充满他的创新。

在"除蝗"篇中,他通过实地考察,指出蝗虫孳生于"涸泽之地",并提出"掘卵为主"的防治方法。

这个发现,比西方昆虫学早了近两个世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水利的重视。在"水利"卷中,他不仅引进西方技术,还结合江南实际,提出"蓄泄有时"的治理理念。

这些见解,至今仍在长三角地区的水利建设中发挥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1629年,已任礼部尚书的徐光启受命修历,面对钦天监的守旧势力,他力排众议,启用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等参与历法改革。

在给崇祯帝的奏折中,他写道:"今修历必准天行,非可臆测。"他主持的历局,首次引入欧洲天文学成果,实测北京、南京等地的经纬度。

然而,这项工作因他的去世而中断。1633年冬,病榻上的徐光启仍在校勘《崇祯历书》手稿。

临终前,他唯一的遗憾是"历法未竟",却将全部积蓄——白银十两,捐作历局经费。

徐光启逝世后,家人清点遗物,发现木箱中除官服外,全是手稿和试验作物种子。其中最珍贵的是他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手稿,页边密密麻麻写满批注。

三百年后,数学家李善兰读到这些手稿时惊叹:"其精思妙悟,足令今人汗颜。"

令人感慨的是,他在《农政全书》中提出的"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救灾理念,至今仍是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而他致力引进的两方科学技术,虽因明朝灭亡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却为后来的"西学东渐"开辟了道路。

今天,在上海光启公园,徐光启墓前的甘薯雕塑静静伫立。

这种曾经救荒的作物,如今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站在墓前,我们不禁想象:如果当时的明朝能够重视他的科学思想,如果他的改革建议能够得到全面推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否会有所不同?

或许,徐光启最大的遗产,不是那些著作和发明,而是他那种超越时代的科学精神——开放包容、经世致用、求真务实。

在闭关锁国的前夜,他点燃的科学火种,虽经风雨而不灭,终成今日科技兴国的曙光。#历史#

来源:点点星光微微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