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明代晚期的邢侗以其对王羲之书法的精深临摹与创造性转化,成为“晚明四大家”之一,备受后世推崇。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临王羲之书四条屏》,便是其晚年临古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以王为宗”的艺术追求与深厚功力。
在中国书法史上,明代晚期的邢侗以其对王羲之书法的精深临摹与创造性转化,成为“晚明四大家”之一,备受后世推崇。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临王羲之书四条屏》,便是其晚年临古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以王为宗”的艺术追求与深厚功力。
一、笔追晋韵,心摹手追
邢侗此作以绫本为载体,草书四条屏形制,每屏纵164.5厘米、横26厘米,整体气势开张,墨色浓淡相宜,尽显晋人草书的萧散飘逸。从内容上看,四条屏分别节临王羲之《十七帖》中的《逸民帖》《袁生帖》《虞安吉帖》《儿女帖》,均为“书圣”晚年成熟的草书精品。邢侗对这些经典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在深入理解王羲之笔法、结字与气韵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对草书节奏的把握,做到“形神兼备”。
其用笔精熟老辣,提按转折间尽显晋人“内擫”笔法的灵动。笔画起笔多藏锋切入,行笔中锋稳健,收笔或戛然而止,或顺势出锋,如“逸民”“袁生”等字,线条圆转流畅,兼具筋骨与血肉。结字上,邢侗既遵循王羲之草书的欹正相生、疏密有致,又巧妙调整字形大小与开合,如“婚娶以毕”四字,大小错落,欹侧呼应,打破了刻板的对称,增添了动态美感。
二、章法灵动,气脉贯通
作为四条屏作品,章法布局的整体性与节奏感尤为关键。邢侗在此作中展现了高超的章法驾驭能力。四屏内容独立成篇,却又通过墨色变化与字形呼应形成统一整体。第一屏“吾前柬粗足作佳觀”以较沉稳的节奏开篇,墨色偏浓;第二屏“得袁二謝書具為慰”渐入佳境,线条渐趋流畅,墨色略淡,穿插飞白;第三屏“虞安吉者昔與共事”笔势加快,字形开合更大,如“念之”“將軍”等字连带增多,气脉更显连贯;第四屏“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则回归从容,收放自如,结尾“故具示”三字稳重收尾,与开篇形成呼应。
这种“轻重缓急、浓淡干湿”的变化,不仅还原了王羲之草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气韵,更注入了明代书法特有的豪迈气象,使整幅作品既不失晋人法度,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临古不泥,自成一家
邢侗一生致力于临摹王羲之,曾言“右军书,千古一人而已”,但他并非盲目崇拜。此作中,我们既能看到他对王羲之笔法的忠实继承,也能发现其个人风格的流露。相较于王羲之草书的温润含蓄,邢侗的线条更显刚劲挺拔,字形结构也更具张力,这与晚明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他以“临古”为阶梯,最终实现“出新”,正如清代书法家梁巘所言:“侗书学二王,其圆活姿媚处,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较之文徵明、董其昌,更得二王神髓。”
钤印“邢侗之印”“子愿氏”为白文方印,布局严谨,与草书的灵动形成对比,进一步完善了作品的整体格调。
四、结语:墨香中的传承与超越
邢侗《临王羲之书四条屏》不仅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准诠释,更是明代书法家“师古而不泥古”的生动例证。它以精湛的技艺、灵动的章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草书艺术的永恒魅力。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而言,这幅作品不仅是临摹学习的典范,更启示我们:唯有深入传统,方能推陈出新,在笔墨之间书写属于自己的艺术心声。
释文
第一屏
吾前柬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所復及此似夢中語耶邢侗臨
第二屏
得袁二謝書具為慰袁生蹔至都已還未及此生至到之懷吾所也王義之邢侗臨
第三屏
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及邢侗臨
第四屏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邢侗臨
钤印
邢侗之印(白文)、子愿氏(白文)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