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烟袅袅,禅意悠悠,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那浩瀚无垠的星空下,赵朴初先生宛如一颗最为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他以其卓越的茶诗创作,将佛教智慧的深邃、人文精神的温暖与茶道美学的雅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茶文化画卷。他的茶诗,绝非简单的风雅
茶烟袅袅,禅意悠悠,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那浩瀚无垠的星空下,赵朴初先生宛如一颗最为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他以其卓越的茶诗创作,将佛教智慧的深邃、人文精神的温暖与茶道美学的雅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茶文化画卷。他的茶诗,绝非简单的风雅吟咏,而是承载着“茶禅一味”这一深刻哲学思想的生命体悟,每一首诗都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通向心灵深处的神秘之门。
吃茶与禅意茶香中的本真回归,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当我们轻轻吟诵这首诗,仿佛能看到赵朴初先生正端坐在茶桌前,神情悠然地品味着手中的茶。七碗茶,尝尽了极致的滋味,那是一种从口到心的满足;一壶茶,让他领略到了生活的真趣,那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愉悦。诗的前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品茶所带来的物理体验与精神上的升华。而随后,诗意陡然一转,“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一句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我们心中的迷茫。纵有千百部经论偈语,可能也比不上当下放下一切,静下心来喝一杯茶。赵朴初先生巧妙地化用了卢仝七碗茶诗典和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将茶道与禅修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吃茶去”这三个字,看似平常无奇,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我们心中的妄想和杂念,指引着我们回归生活的本真。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烦恼所困扰,而这简单的三个字,却让我们明白,有时候,放下就是最好的拥有。
茶韵乡愁中的文化认同,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赵朴初先生在诗中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茶的眷恋。他细细品味着故乡的天华谷尖茶,仿佛能从那淡淡的茶香中闻到故乡的泥土气息,感受到故乡的温暖。诗中提到“品遍锡兰和宇治”,“锡兰”代表着斯里兰卡这个著名的茶叶产区,那里的红茶以其浓郁的口感闻名于世;“宇治”则是日本著名的绿茶产区,其玉露茶以甘清香醇著称。然而,尽管尝遍了世界各地的名茶,赵朴初先生最终“清芬独赏”的,依然是故乡的天华谷尖茶。这种选择,并非仅仅是口味上的偏好,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天华谷尖茶,成为了故乡的象征,承载着游子对家山的深情回望。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的茶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慰藉,它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让我们的灵魂有了栖息之所。
中国——茶的故乡,茶通天下的文化召唤“东瀛玉露甘清香,楞伽紫茸南方良。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天涯认故乡。”这首诗站在了人类茶文明的高度,审视着中国茶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赵朴初先生巧妙地运用了“东瀛玉露”和“楞伽紫茸”这两个意象,“东瀛玉露”指的是日本的绿茶,其口感甘清香醇;“楞伽紫茸”则代表着斯里兰卡的红茶,是南方茶叶中的良品。通过这两个意象,先生点明了世界各国的名茶其实都源出中国这一事实。诗的最后一句“欲唤天涯认故乡”,既像是对茶叶历史的追溯,又像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召唤。中国,作为茶的故乡,孕育了无数的名茶,传播了悠久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茶都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赵朴初先生的这首诗,正是在提醒着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不能忘记自己文化的根源,要像茶一样,扎根于故乡的土地,却能飘香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茶缘佳话中的精神升华“殷勤意,新茗异常佳,远带洞庭山色碧,好参微旨赵州茶。清味领禅家。”这首词记录了一段温馨的茶缘佳话。安上法师赠送的碧螺春新茶,不仅茶叶本身品质绝佳,更带着一份浓浓的情谊。“远带洞庭山色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碧绿的洞庭湖水,那连绵的洞庭山脉,以及生长在那里的碧螺春茶树。赵朴初先生将碧螺春的“洞庭山色”与赵州茶禅的“微旨”巧妙地关联在了一起,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清味领禅家”这五个字,精妙绝伦,茶的清味与禅的清境本就相通,只有那些内心清净、淡泊名利的人,才能真正品味到其中的妙处。茶,在这里成为了连接僧俗、沟通人我的媒介,让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祥和。
寺院茶事里的禅意哲理“清凉地,清福属僧家。至味蔬羹香积饭,深禅盐笋赵州茶。心地发奇葩。”在五台山这个清凉圣地,赵朴初先生描绘了一幅寺院茶事的清雅图景。诗中提到了“蔬羹香积饭”和“盐笋赵州茶”,看似简单的饮食,却蕴含着深刻的禅意。“至味蔬羹香积饭”,让我们感受到了寺院生活的简朴与纯净,而“深禅盐笋赵州茶”则将最平凡的盐笋与最著名的茶禅公案相结合,揭示了“平常心是道”的哲理。在寺院里,僧人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他们在日常的饮食中品味着禅意,在品茶的过程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末句“心地发奇葩”,比喻品茶参禅带来的心灵开悟,仿佛在我们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神奇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就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茶礼中的长者风度与生活智慧“君年七十八,我已八十七。不敢自居兄,比肩差可以。平生蔬食惯,老不知肉味。佳茗及香菇,拜赐大欢喜。”这首诗展现了赵朴初先生作为长者的谦逊风度。他与王翘松先生年龄有差距,但却不敢自居为兄长,体现了儒家礼让的精神。诗的后半部分突然转入饮食话题,将“佳茗”与“香菇”并置,这两种都是清净素朴之物,与赵朴初先生修行人的身份相契合。整首诗语言平淡如水,却透露出“淡中有真味”的生活智慧。在赵朴初先生看来,生活并不需要过多的奢华和物质享受,一杯好茶,一些香菇,就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满足。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态度,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学习的。
黄山茶触发的双重记忆与情感纽带“黄山茶,昔者曾希圣,每逢春夏日,赠我黄山茶,清芬妙无匹,今饮黄山茶,老大忽思家,吾母撮新叶,轻手藏荷花。”这首诗通过茶触发了双重记忆。前半部分回忆了昔者曾希圣在春夏日赠送黄山茶的情景,那是一段光荣的历史记忆,让我们感受到了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而后半部分则突然转到了童年母亲制作荷花茶的温馨场景,“吾母撮新叶,轻手藏荷花”,这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这种从公共记忆向私人记忆的转换,使茶成为了连接社会交往与家庭伦理的情感纽带。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在回忆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
茶有诸宗派,系统阐述“茶禅一味”哲学“茶有诸宗派,种制各有异。但以喜心饮有禅意。吾爱荣西师,茶禅一味语,和敬与清寂,四海来今雨。”赵朴初先生在这首诗中系统地阐述了“茶禅一味”的哲学思想。他指出,茶有诸多宗派,种类和制作方法各有不同,但只要我们以欢喜心去饮用,每一种茶都能蕴含禅意。这一观点打破了茶类优劣的分别心,强调了主体心境的决定作用。诗的后半部分追溯了荣西禅师将中国茶种传入日本的历史功绩,提炼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核心精神。“和敬清寂”不仅是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也体现了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以“和敬清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去与人交往,让茶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赵州禅师语录“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这首题跋诗高度概括了赵州禅师的教化特色。诗中抓住了“拂子”和“吃茶去”两个典型意象,“拂子”是禅师常用的用具,象征着禅师机锋凌厉的教学方式。而“吃茶去”则是赵州禅师最著名的法语,看似平常,却深藏玄机。赵朴初先生通过这种于平常处见深意的写法,对赵州禅风进行了最佳的致敬。在赵朴初先生的茶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禅风的影响,他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传达出了茶道与禅学的精髓。
茶礼共鸣中的人文底色“殷勤意,新茗异常佳,远带洞庭山色碧,好参微旨赵州茶,清味领禅家。”这首诗虽与《安上法师赠碧螺春新茶》内容重复,但意境阐释角度不同。在这里,赵朴初先生强调了茶礼的“殷勤意”与茶质的“异常佳”之间的因果关系。赠茶者的诚意提升了茶的品味,受茶者的悟性赋予了茶禅意。这种人与人通过茶达成的精神共鸣,正是中国茶道最温暖的人文底色。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温暖和真诚。
赵朴初先生的茶诗,如同一套精密的文化密码,将佛教禅理、文人雅趣、民间礼俗熔铸一体。他既延续了卢仝“七碗茶”的审美传统,又深化了赵州“吃茶去”的禅学内涵,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重构了茶道的哲学体系。这些茶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平常中的非凡,无论是故乡的一盏天华谷尖,还是友人馈赠的铁观音,抑或寺院午饭的粗茶,在赵朴初先生笔下都成为了照见生命本真的镜鉴。他的茶诗不追求辞藻华丽,而是以简淡的语言传达深邃的哲思,真正做到了“茶禅一味,诗禅一体”。
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些诗篇,不仅能学会如何品茶,更能学会如何生活。我们要以“和敬清寂”的态度待人接物,以“吃茶去”的洒脱面对烦恼,以“清芬独赏”的自信守护文化根脉。这或许就是赵朴初先生茶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在那袅袅的茶烟起处,我们仿佛能看见永恒的中国心灵,它宁静、淡泊、智慧,如茶一般,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王仕彬)
来源:中国雅茶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