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雅克萨之战,估计不少人跟我一样,打小就记着“清朝痛击沙俄侵略者,捍卫领土主权”的结论,课本里写得明明白白,康熙皇帝英明神武,清军三下五除二就把毛子揍得跪地求饶——可真要是细琢磨琢磨当时的事儿,你就会发现这仗打得,压根没那么“扬眉吐气”,甚至越想越觉得别扭,
提起雅克萨之战,估计不少人跟我一样,打小就记着“清朝痛击沙俄侵略者,捍卫领土主权”的结论,课本里写得明明白白,康熙皇帝英明神武,清军三下五除二就把毛子揍得跪地求饶——可真要是细琢磨琢磨当时的事儿,你就会发现这仗打得,压根没那么“扬眉吐气”,甚至越想越觉得别扭,今天就掰开揉碎了唠唠,保准你听完也得嘀咕两句。
先说说这仗是怎么闹起来的。不是清朝闲得没事找沙俄麻烦,是毛子先闯进来“占山为王”。那时候沙俄刚把西伯利亚啃下来,眼瞅着东边黑龙江流域黑土地肥沃,还有鱼有貂,就跟饿狼似的往这边窜。最早是一群哥萨克,说白了就是沙俄的“探险队”——其实就是武装流民,领头的叫波雅科夫,1643年就带着人闯进来了,在黑龙江边上烧杀抢掠,把当地赫哲族、达斡尔族的部落折腾得够呛。后来又来个叫哈巴罗夫的,更狠,直接在雅克萨那地方修了个小土城,取名“阿尔巴津”,就这么把清朝的地盘当成自己家了。
你可能会问,清朝那会儿干啥呢?怎么不早点管?嗨,不是不管,是顾不上。康熙刚登基的时候,内忧外患一大堆:鳌拜把持朝政,南方有三藩之乱,台湾还在郑经手里,西北准噶尔的噶尔丹又虎视眈眈。黑龙江那地方在当时算“极边之地”,离京城好几千里地,交通又不方便,骑马得走小一个月,朝廷就算知道毛子闯进来了,也只能先捏着鼻子忍,先把家里的事儿摆平再说。一直等到1681年,三藩之乱平了,1683年台湾也收回来了,康熙这才腾出手来,拍桌子说:“黑龙江那茬子事儿,该了了!”
可就算决定要打,这仗的“起跑线”也跟咱们想的不一样。课本里没说的是,当时清军跟沙俄的兵力、装备,压根不是“碾压局”,甚至在某些方面,清军还挺吃亏。咱先算人数,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是1685年,清军这边凑了多少人?史料里说“两千余人”,这里面还不全是正规军——有从北京调的八旗兵,大概五六百人,还有从东北调的索伦兵、赫哲兵,这些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兵,擅长骑马射箭,也算精锐,再加上一些工匠、民夫,凑吧凑吧两千出头。那沙俄那边呢?雅克萨城里就四百多人,还是哥萨克加上少量正规军,武器是火绳枪,城是土城,看着挺弱对不对?
可你别忽略一个关键:清军的武器真没比沙俄强。咱总觉得清朝后期才“器不如人”,其实康熙那会儿就有差距了。清军的主力武器还是弓箭、马刀,火铳也有,但大多是老式的鸟枪,射程近、射速慢,精度还差;沙俄的火绳枪虽然也不算多先进,但人家普及度高,四百多人里一大半都有枪,还配有几门小炮。更要命的是清军的“重武器”——带去的炮是“红衣大炮”,看着挺唬人,其实是明朝传下来的老款,个头大、移动慢,打雅克萨那小土城还行,要是遇上硬茬子就费劲。后来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沙俄援兵到了,城里凑了八百多人,还多了几门炮,清军这边人数也没加多少,还是两千来人,这时候兵力优势就更不明显了。
再说说第一次打雅克萨,看着是“大胜”,其实水分不小。1685年5月,清军围住雅克萨城,领头的是都统彭春和副都统郎坦。清军先是喊话,让城里的毛子投降,毛子不搭理,那就打呗。清军先用炮轰,轰了两三天,把土城的城墙轰塌了一段,然后派步兵冲锋。可你猜怎么着?清军冲锋的时候,被沙俄的火绳枪打得抬不起头,死伤了不少人,压根冲不上去。最后是怎么赢的?不是硬打下来的——清军发现雅克萨城边上有木头栅栏,就放了把火,风一刮,城里的房子全烧了,毛子没地方躲,粮食也烧没了,这才撑不住,举白旗投降了。
投降之后的事儿更有意思。按照咱们想的,侵略者投降了,不得严惩?至少也得押回京城问罪吧?可彭春没这么干,反而跟沙俄的头头托尔布津谈条件:“你们赶紧滚,别再回来,要是再敢来,就别怪我们不客气。”然后就把四百多个毛子放了,连他们的武器都还了一部分,就这么让他们大摇大摆地走了。你说这叫啥事儿?放虎归山啊!果不其然,托尔布津走的时候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回头就找了援兵,当年秋天又偷偷摸回雅克萨,把土城修得更结实了,还加了护城河,这下可好,清军等于白打了第一仗。
为啥彭春会放了他们?后来看史料才明白,一是清军那会儿补给太困难,黑龙江边上冬天冷得能冻死人,清军的粮草、棉衣都不够,没法长期驻守,只能打下来就走;二是康熙那会儿也没真想把沙俄往死里打,毕竟西北噶尔丹已经开始闹事了,怕跟沙俄闹得太僵,两面受敌,所以想“威慑为主”,让毛子知难而退就行。可谁能想到,毛子这么不守信用,这下康熙也火了,1686年夏天,又派郎坦带着两千多人再打雅克萨。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就没第一次那么“轻松”了。沙俄这次有防备,城修得结实,人也多了一倍,清军打了好几次冲锋,都被打回来了,死伤比第一次还多。郎坦一看硬攻不行,就改成围堵——把雅克萨城团团围住,断了他们的水源和粮道,想把城里的毛子困死。这一招还真管用,城里的毛子没吃的没喝的,又闹起了瘟疫,到后来八百多人只剩下一百来个,托尔布津也被清军的炮打死了,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可就在这时候,康熙又下命令:停火,谈判!
你说这事儿邪门不邪门?都快把敌人困死了,怎么突然不打了?原来沙俄那边也撑不住了——一方面雅克萨被围,救兵也派不进来;另一方面,沙俄跟土耳其在西边也打起来了,两面作战吃不消,所以赶紧派人来清朝求和,说咱们别打了,坐下来谈边界问题。康熙一看沙俄服软了,也顺坡下驴,就下令撤围,让双方使者去尼布楚谈判。
说到尼布楚条约,这才是最有争议的地方。课本里说“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话没说错,但只说了一半。咱们先看看条约内容:清朝把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的土地让给了沙俄,换回了沙俄承认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是清朝的领土。可你知道吗?贝加尔湖那地方,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明朝也一直对那一带行使主权,当地的布里亚特蒙古人,也是清朝的属民。康熙为了赶紧解决东北的问题,好集中精力对付噶尔丹,就把这么大一块土地给让出去了。
要是光看雅克萨这两仗的结果,清军确实“赢了”——把沙俄赶出了雅克萨,保住了黑龙江流域。可要是往深了想,这赢仗的代价不小,而且赢的也不彻底。首先,清军的损失一点都不小,两次战役下来,清军死伤差不多有一千人,跟沙俄的损失差不多,这哪像“碾压局”?其次,本来能把沙俄彻底赶出外东北,结果因为急于求和,让出去了尼布楚大片土地,为后来沙俄再次侵略埋下了伏笔——一百多年后,鸦片战争之后,沙俄不就是拿着尼布楚条约当“依据”,又抢走了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吗?
还有人说,雅克萨之战是“中国首次对西方列强自卫反击胜利”,这话也值得琢磨。沙俄那会儿算不算“西方列强”?其实当时的沙俄,在欧洲也就是个二流国家,跟后来的英国、法国没法比,顶多算个“准列强”。而且清军打雅克萨,靠的不是武器先进、战术高明,更多是靠人多、靠围困,靠沙俄两面作战的困境。要是沙俄当时没跟土耳其打仗,全力跟清朝死磕,清军能不能赢还真不好说。
更让人别扭的是,这仗打完之后,清朝压根没吸取教训。康熙虽然知道沙俄的火器厉害,也搞了个“火器营”,但没真正重视起来——觉得这只是“边夷小技”,咱们大清朝还是靠骑射打天下。结果呢?一百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舰的大炮轰开广州城门的时候,清军还用着跟雅克萨之战差不多的武器,这时候再想起当年雅克萨的“胜利”,是不是觉得有点讽刺?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康熙那会儿有康熙的难处,能保住黑龙江就不错了,总不能要求他预知一百年后的事儿吧?”这话也有道理,毕竟历史不能假设,康熙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解决雅克萨问题,已经比后来的道光、咸丰强多了。但咱们也不能光听课本里的“正面描述”,得知道这仗打得有多不容易,赢的有多勉强,付出了什么代价。
说白了,雅克萨之战不是什么“辉煌大捷”,更像是一场“及格分的胜利”——清朝保住了核心利益,但也暴露了自身的短板,还埋下了隐患。要是咱们只记住“康熙英明,清军大胜”,忘了背后的问题,那才是真的白学这段历史。你觉得呢?是我想多了,还是这仗确实没那么“完美”?欢迎来掰头——反正历史这东西,越吵越明白。
来源:圣骑HjF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