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懿的心却被这琴声搅乱,他霍然下令:“撤兵!”身旁的次子司马昭不解,他看着那空荡荡的城池,疑惑地看向父亲。
隆冬时节,北风呼啸。高大的城墙下,魏军旌旗如林,绵延十里。
司马懿,这位久经沙场的魏国大都督,凝视着眼前的西城。
城门洞开,一个白衣身影端坐城头,轻抚瑶琴。琴声悠扬,不带一丝人间烟火气。
司马懿的心却被这琴声搅乱,他霍然下令:“撤兵!”身旁的次子司马昭不解,他看着那空荡荡的城池,疑惑地看向父亲。
司马懿长叹一声,目光深邃:“我不是怕有埋伏,我怕的是另一件事……”
01
寒风凛冽,刮过光秃秃的山脊,也刮过魏军将士们饱经风霜的脸庞。大军如潮水般涌向西城,铁蹄踏碎了冬日的寂静,激起漫天尘土。司马懿端坐于高头大马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前方被薄雾笼罩的城池。他身披厚重的貂裘,却丝毫掩盖不住他那份久经沙场的锐利与沉稳。
最近的战事进行得异常顺利。蜀军连失街亭、箕谷,主将王平被困,蜀汉门户大开。诸葛亮退守西城,兵力空虚,已是强弩之末。司马懿深知,这是他毕生宿敌最虚弱的时刻,也是他彻底击垮蜀汉,为魏国统一大业奠定基础的绝佳机会。
“大都督,前方斥候来报,西城守备松懈,城头不见旌旗,城门洞开,似有异状。”副将郭淮策马上前,低声禀报。
司马懿眉头微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他曾与诸葛亮多次交锋,深知此人智计百出,绝不会轻易示弱。然而,眼前的局势,却又如此诡异。西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诸葛亮即便兵力不足,也断然不会如此轻易放弃。
“传令三军,停止前进,原地待命!”司马懿沉声下令。
号令一下,原本势如破竹的魏军瞬间止步,训练有素的将士们迅速布防,长戈如林,弓弩上弦,严阵以待。整个战场瞬间从喧嚣归于死寂,只剩下凛冽的风声和战马偶尔的嘶鸣。
司马昭骑马靠近父亲,年轻的脸上带着一丝兴奋与疑惑。他跟随父亲征战多年,深知父亲的谨慎,但眼下的情况,似乎过于顺利。
“父亲,西城空虚,莫非诸葛亮已弃城而逃?”司马昭忍不住问道。在他看来,这简直是天赐良机,蜀军主力已损,诸葛亮能逃到哪里去?
司马懿没有立即回答,他只是眯起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城池。冬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斑驳的城墙上,投下长长的阴影。那城墙,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沉默而威严。
他脑海中浮现出诸葛亮的身影,那个手持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传奇人物。他曾被誉为“卧龙”,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的人物,会轻易地弃城而逃吗?
司马懿摇了摇头,心中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预感油然而生。他深知,越是看似平静的湖面,越可能隐藏着深不可测的漩涡。诸葛亮每一次出人意料的举动,背后都藏着令人心惊的深意。
他缓缓拔出腰间的佩剑,剑身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他用剑尖指了指西城,沉声对身边的将士们说道:“诸葛亮乃旷世奇才,其智谋非常人所能及。此番西城有异,必有蹊跷。切不可掉以轻心,贸然进兵!”
众将闻言,皆收敛了轻视之心,神色变得凝重。他们都曾领教过诸葛亮的厉害,自然不敢有丝毫大意。司马懿的谨慎,在他们的心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司马懿收剑入鞘,目光再次投向那座寂静的西城。他知道,一场无声的博弈,或许已经在这座城池内外,悄然展开。而他,必须全神贯注,才能在这场博弈中,不落丝毫下风。
02
魏军在西城外三里处扎营,严阵以待。司马懿没有急于攻城,而是派出了更多的斥候,从四面八方潜入西城附近侦查。他要确保每一个角落,都没有诸葛亮设下的陷阱。
然而,斥候们带回来的消息,却让所有人都感到匪夷所思。
“大都督,西城内空无一人,城门洞开,街道上空空荡荡,不见百姓,更无一兵一卒!”一名斥候跪地禀报,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
“城中真的一个人都没有?”司马懿追问道,眼神锐利。
“回大都督,属下等潜入城内数里,确未见一人。城中屋舍俱闭,炊烟不生,仿佛一座死城。”另一名斥候也证实道。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魏军众将面面相觑。这算什么?诸葛亮难道真的放弃了西城?但若是放弃,为何不紧闭城门,反而大开?这其中必有诡计!
司马懿的目光再次投向远处的西城。此刻,他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城门内延伸的街道,以及城头那孤零零的身影。
那是一个身着素白道袍的老者,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端坐于城楼之上。他身前摆放着一张瑶琴,十指轻抚,悠扬的琴声随风飘来,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
琴声清雅,如高山流水,又如空谷幽兰。在杀伐之气弥漫的战场上,这琴声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却又带着一种莫名的镇定人心的力量。
“诸葛亮!”司马懿轻声念出这个名字,语气复杂。
他认出了那白衣老者,正是他的老对手,蜀汉丞相诸葛孔明。
此刻,诸葛亮面对数万魏军,却依然从容不迫地抚琴。这场景,在司马懿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曾设想过无数种与诸葛亮交锋的画面,却从未想过会是这样一幅景象。
司马昭也看到了城头上的诸葛亮,他年轻的脸上充满了困惑。
“父亲,诸葛亮这是何意?故弄玄虚吗?”他问道。
司马懿没有回答司马昭,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城头的诸葛亮,试图从那淡然的琴声和身影中,窥探出诸葛亮真正的意图。
他脑海中飞速闪过各种可能性:
“空城计!”一个念头猛然在司马懿心中浮现。
他曾在兵书中读到过这种计策,利用空城示弱,引诱敌军入城,然后设下埋伏,一举歼灭。诸葛亮此举,无疑是空城计的经典演绎。
司马懿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自认为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
“诸葛孔明啊诸葛孔明,你以为我司马懿是等闲之辈吗?如此拙劣的空城计,岂能瞒过我的眼睛?”他在心中默默想道。
他开始推演诸葛亮可能设下的埋伏:城门内,街道两旁的房屋中,是否藏有伏兵?城墙上,是否藏有弓箭手?当魏军进城后,城门是否会突然关闭,将魏军困于瓮中?
司马懿越想,越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诸葛亮是想利用自己的多疑,引诱自己上当。如果自己真的派兵入城,恐怕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虽然对诸葛亮的“计谋”感到一丝不屑,但更多的是对诸葛亮这种胆识的佩服。在数万大军面前,敢于唱空城计,这需要何等的气魄!
然而,即便识破了空城计,司马懿的心中,却依然萦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异样感。那琴声,为何如此平静?那身影,为何如此从容?
仿佛,诸葛亮并非在等待一场厮杀,而是在等待一个故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告别。
03
司马懿站在山坡上,遥望着城头抚琴的诸葛亮,久久未动。身旁的司马昭和其他将领们都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命令。他们相信大都督的智慧,必然能洞察诸葛亮的诡计。
终于,司马懿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传令,全军后撤十里,扎营,不得有误!”
此言一出,众将哗然。
“撤兵?!”司马昭失声惊呼,满脸的不可置信。
“父亲,为何撤兵?诸葛亮明明是空城计,我们只需派一队精锐入城探查,便可识破。若无埋伏,大军便可长驱直入,一举拿下西城!”司马昭急切地说道。在他看来,这简直是放虎归山,贻误战机。
其他将领们虽然不敢像司马昭那样直接质问,但眼中也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他们都觉得司马昭说得有道理,空城计虽然凶险,但并非无懈可击。
司马懿转过身,锐利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看到了他们眼中的不解、疑惑,甚至还有一丝丝的失望。
“你们以为,诸葛亮只是在玩弄简单的空城计吗?”司马懿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踱了几步,背负双手,沉声解释道:“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他兵力空虚,却大开城门,身居险地,抚琴示众,这本身就是反常之举。”
“他深知我司马懿生性多疑,也深知我断然不会轻易相信一座空城。他料定我不会贸然入城,更会因此而疑虑重重。”
“所以,他用一座空城,再加上他本人在城头抚琴,制造出一种‘此处有埋伏’的假象,迫使我大军撤退。这样一来,他便能为城中的蜀军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或是调集援兵,或是从容撤离。”
司马懿顿了顿,目光深邃地看向司马昭:“昭儿,兵法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正是利用了我的多疑,将‘实’(城内无兵)变成了‘虚’(城内有埋伏),从而达到他拖延时间的目的。”
听到司马懿的解释,司马昭和其他将领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大都督果然高瞻远瞩,一眼便看穿了诸葛亮的诡计。
“可是父亲,既然我们已经识破了他的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兵?我们完全可以识破其计,然后派兵入城,将其一网打尽啊!”司马昭依然不解,他觉得既然看穿了,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
司马懿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昭儿,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诸葛亮设下此计,其目的并非仅仅是埋伏。他深知我的性格,也深知我即便识破空城,亦不敢轻易犯险。”
“我若派兵入城,即便城中无兵,他亦可在城外设下奇兵突袭,或是在我军入城后,从背后包抄,将我军困于城中。”
“更何况,诸葛亮此人,一生行事,皆是为蜀汉鞠躬尽瘁。他此刻身居险地,却依然从容不迫,这本身就说明,他有足够的底气和后手。”
“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与其冒着巨大的风险去验证一个可能存在的埋伏,不如暂时撤退,重新部署,稳妥行事。”
司马懿的语气坚定,不容置疑。他已经给出了他认为最合理的解释,也让众将领们心中的疑惑消散大半。他们纷纷拱手称是,敬佩大都督的深谋远虑。
“传令三军,撤退!”司马懿再次下令,声音洪亮。
魏军开始缓缓后撤,旌旗招展,铁甲铿锵。司马昭虽然心中仍有不甘,但看着父亲那笃定的眼神,也只好听从命令,随军撤退。
然而,在司马懿的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异样感却依然存在。他知道,自己给出的解释,足以服众,也足以解释诸葛亮空城计的表面逻辑。
但那仅仅是表面。
他总觉得,诸葛亮在城头抚琴,并非仅仅是为了拖延时间,也并非仅仅是为了设下埋伏。
那琴声,那身影,仿佛在向他传递着某种更深层次的信息。
一种超越兵法、超越胜负,甚至超越生死的讯息。
04
魏军撤出西城十里,重新安营扎寨。帐内灯火通明,司马懿独自一人坐在案前,手中把玩着一枚棋子,目光却透过帐帘,投向远方那座在夜色中显得更加神秘的西城。
众将皆已散去,唯独司马昭留了下来。他见父亲神色凝重,知道父亲心中必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父亲,您白天对众将的解释,孩儿已然明了。但孩儿总觉得,您心中所虑,并非仅仅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昭低声问道,他太了解自己的父亲了。
司马懿抬起头,看了司马昭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个儿子,虽然年轻气盛,但却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你说的没错,昭儿。”司马懿叹了口气,将手中的棋子轻轻放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一声。
“诸葛亮此人,非同凡响。他的智谋,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兵法算计。他所谋者,往往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深远。”
司马懿起身,走到帐外,仰望夜空。繁星点点,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也洒在他深沉的脸上。
“我与诸葛亮交锋多年,深知他用兵如神,但更可怕的是他的心智。他总能洞悉人心,利用对手的弱点,达到他的目的。”
“今日西城之举,绝非简单的空城计。我能识破空城计,诸葛亮难道想不到吗?他既然敢在数万大军面前,如此从容地抚琴,就说明他根本不惧我识破他的计谋。”
司马懿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一丝困惑。
“他似乎是在告诉我什么,又似乎是在向我宣告什么。”
司马昭闻言,更是疑惑不解:“宣告什么?他还能宣告什么?”
司马懿没有直接回答,他陷入了沉思。脑海中,诸葛亮抚琴的身影再次浮现,那悠扬的琴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他回想起与诸葛亮历次交锋的细节:
街亭之战,马谡失守,诸葛亮却能迅速撤兵,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祁山之战,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粮,奇袭魏军,一度让魏军陷入困境。
五丈原对峙,诸葛亮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耗尽了魏军的锐气。
每一次,诸葛亮都能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在劣势中创造奇迹。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甚至是一个预言家。
“我曾听说,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隆中隐居,观星象,卜未来。”司马懿喃喃自语道。
“他能够预知天下大势,能够洞察人世兴衰。他的琴声,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音乐,更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载体。”
司马昭听得心惊肉跳,他从未想过,一场军事对峙,竟然会被父亲拔高到如此玄妙的层面。
“父亲,您的意思是……诸葛亮的琴声中,藏着某种预示?”
司马懿转过身,凝重地看着司马昭。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诸葛亮此刻身在西城,却毫不慌乱。这说明他心中有数,他知道自己接下来会做什么,也知道我接下来会做什么。”
“他抚琴,是在向我展示一种超脱。一种对生死,对胜负的超脱。”
“他想告诉我,即便他身陷绝境,即便他即将面对失败,他依然是那个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
司马懿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仿佛能穿透夜幕,看到西城深处隐藏的秘密。
“我害怕的,不是他城中是否有埋伏。我害怕的是,他的琴声,他的从容,正在为他自己,也为我,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某种无法磨灭的印记。”
“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向世人宣告他的忠义,他的智慧,他的不屈。而我,作为他的对手,无论今日是胜是败,都将永远被他所映衬。”
司马懿的话语充满了哲理,让司马昭感到有些难以理解,却又隐约觉得父亲说的是某种真相。
他忽然想起,父亲曾经说过,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他若不死,魏国终难安宁。
难道,诸葛亮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一曲最后的忠义之歌,从而让司马懿,背负上“迫害忠良”的骂名?
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说,并非没有可能。
司马懿重新坐回案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的心中,此刻充满了矛盾。
他想赢,他必须赢。但他更害怕,赢得不光彩,赢得毫无意义,甚至赢得遗臭万年。
诸葛亮的琴声,仿佛一道无形的枷锁,正在束缚着他的手脚。
他深知,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交手,不仅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心智的博弈,甚至是历史评价的争夺。
而诸葛亮,似乎总能在这场博弈中,占据先机。
来源:中土岛SxY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