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我们生产队有两个饲养员,一个老杨,一个小杨。当时老杨40多岁,小杨十多岁,他们两个人在生产队的饲养棚旁边小屋里吃住,不知道的以为是父子俩,实际不是!
那时候我们生产队有两个饲养员,一个老杨,一个小杨。当时老杨40多岁,小杨十多岁,他们两个人在生产队的饲养棚旁边小屋里吃住,不知道的以为是父子俩,实际不是!
老杨解放前是一个地主家的长工,听他自己说是南方人,再具体他自己也说不清,儿时到我们那里逃难,是他娘把他送给地主家的。从此在地主家就开始了童工生涯,一干就是十几年,解放以后,地主富农等一些富户的牲口都归了农业社,他也成了饲养员。
小杨是哪里人谁也不知道,他也是一个要饭的女人贫困交加,连病带饿死在了我们村,留下的这么一个孤儿。据说当时只有两三岁,老杨收养了他。从此以后他就姓杨,具体他生父姓什么?他是哪里人?谁也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两个人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也没听他们说过什么话,到时候只管喂牲口。
据大人们说,他们以生产队为家,在生产队里不分柴火,也不分粮食,生产队就是他们的家,社员们都没有吃的,他们俩也有吃的,因为他俩管着所有牲口的饲料,牲口是不能挨饿的,挨饿就干不了活。
我就见过小杨把给牲口焖熟的黑豆大把大把的往嘴里填。
他俩白天给牲口铡草,出棚,给牲口饮水,有时还牵着牲口打滚。夜里据大人们说,他们俩要两次起来喂牲口,那都是老杨的事,小杨是个孩子根本干不了。
他俩各自记多少工分不清楚,年底分不分红?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
那时候到生产队里去玩,看这两个人吃饭挺特殊,他们天天吃贴饽饽,芥菜咸菜条,连粥都没喝过。听说他俩不会做饭,白面就会烙大饼,红高粱面和玉米面就会贴饽饽。
听大人们说,有一年大家都在家过年,他俩也想包饺子,和了面,剁了馅,没包几个饺子就嫌麻烦,老杨一生气就把馅直接放到锅里边,把面擀成面片往水里一煮,两个人就这样吃了一顿年夜饭。
他们俩没留过头发,始终是光头,让生产队的一个社员给剃的,刚刚长出一点头发茬,就把头发剃的光光的,老杨和小杨的头总是铮亮铮亮的。
老杨管教小杨特别严厉,有时甚至打骂,小杨一声不吭,如果挨顿揍也只是哭。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十多年,老杨已经步入老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饲养员所有的活计就全落在了小杨身上,铡草,挑水,夜里起夜,给牲口棚里出粪,都是小杨一个人。有时老杨蹲在旁边看着。
有一年春节,家家都放鞭炮,吃年夜饭,老杨和小杨没有一点动静,生产队长去看了看,老杨病了,发烧39度多,找来村里的医生,也没有看出什么病。那时候医疗条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得了病,让村里的医生看看,就是已经很了不起了,治不了就耗着。
老杨连续几天昏迷不醒,生产队的人们都知道了。小杨给他喂饭喂水,端屎端尿,就像自己的父亲。
出了正月,老杨的病情突然恶化,等小杨再叫来村里的医生,已经咽气了。
小杨大哭嚎啕,喃喃自语,你走了,我可怎么过?
老杨一生未娶,身边没有任何亲人,丧事活动的打幡和抱罐,都是小杨一个人承担。我们那有个习俗,大儿子打幡,大儿媳妇抱罐。实际小杨就成了老杨的儿子和儿媳妇。
埋葬老杨以后,小杨好长时间缓不过劲儿了,生产队长有时在家贴点饼子,给他带过去吃。有时社员们看他可怜,也弄点家里的东西带给他。
日子还得过,小杨这个饲养员还得当。
生产队的生活又进入了日常,小杨重复着每天干的活计。
这期间,生产队长家发生了一些事情。
生产队长有一个盲人妹妹,从生下来就双眼瞎。我们都跟她叫瞎大姑。她也不着急,也不生气,孩子们喊她瞎大姑她就答应。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瞎大姑当时20多岁,由于残疾婆家非常不好找,经过他哥哥也就是我们生产队长的努力,托媒人找了邻村的一个老男人。
婚后,瞎大姑下不了地,做家务都很困难,老男人盼着她赶紧生个儿子,两三年过去,瞎大姑一点动静都没有,老男人等不得了,说养个鸡还下蛋了,养你个瞎子生不了孩子有什么用?
老男人对瞎大姑非打即骂,大姑实在不受不了了,跑回了娘家。生产队长也就是他的哥哥,一看这个情况也不好是常事,离婚吧,让自己的妹妹回了娘家。
可总在娘家养着,也不是个常事儿。时间过去了一年半载,好心人给生产队长出主意,能不能把他的瞎妹妹嫁给小杨?
开始生产队长还有些犹豫,没想到与小杨一提这件事,欣然接受。
办喜事的那一天,全队的人都去了,而且每人还给了一块糖。那时候一块糖是奢侈品,一分钱一块水果糖,后来听说是生产队长托人在城里买的。
小杨婚后更忙了,生产队的牲口得喂,自己的瞎老婆得管。不过还算有了个家,在生产队长和社员们的帮助下,自己盖了一间房子。
好在离着生产队的牲口棚不远,夜里起来喂牲口也不碍事。
小杨对自己的老婆可好了,有什么好东西都省着给老婆吃,老婆对她也很好,很知足,说小杨比那原来那个老男人强多了。
转眼过去了一年,多事的人们突然发现,小杨的瞎老婆肚子大了,人们开始八卦,说原来那个老男人根本就不行,结婚两三年有不了孩子,问题不在瞎大姑身上。
瞎大姑生孩子那一天,村里的接生婆和医生都去了,人们说,人就是势利眼,就看着瞎大姑的哥哥是生产队长!
瞎大姑生了一个儿子,生产队长和小杨高兴的合不拢嘴,尤其是小杨整天哼哼着小曲。
生活虽然有些困难,但是小杨的过的日子还算温馨幸福。虽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在生产队长也就是大舅哥的帮助下,过的也有滋有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突发事件降临在小杨身上,大舅哥骑自行车在去县城的路上出了车祸,肇事汽车逃逸。等到人们发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这不仅仅是小杨家天大的祸事,也是我们整个生产队的祸事。因为这个人当生产队长十来年,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把式,这人还特别有头脑,带领全生产队30多户人家在不踩红线的情况下,基本上够吃够喝。这在当时已经是了不得了!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生产队长的老婆,突然瘫痪,什么病当时查不出来,两家人的生活重担同时落在了小杨身上。
时间已经到了70年代中期。
小杨已经成了老杨,好像他的年龄已在40左右。他每天顾东顾不了西,伺候自己的瞎老婆,还要照顾大舅哥的瘫老婆。好在他的儿子和大舅哥的儿子逐渐长大,渐渐成了他的帮手。
但小杨始终有一个念头,再穷再苦再累也要让这两个孩子上学。
从小学到中学,小杨无论多苦多累,两个孩子也不准辍学。
小杨已经变成了小老头,始终当着饲养员,当饲养员有个好处,有闲有忙,他与大舅哥家的自留地抽时间可以管理一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喜讯来了,大舅哥家的儿子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去城里上了中专。
转眼又是几年,恢复了高考,他的儿子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
这时他大舅哥家的儿子已经毕业,分配到县城的电力局工作。
他一心一意的照顾瞎老婆,伺候大舅哥的老婆,供养自己的儿子上学。
这时生产队已经解散,分田单工,他分了生产队的一头牛,除了给自己耕地以外,也帮着其他农户耕地,给些报酬,他也不要,他说当秋收麦收时,我忙不过来,你们帮帮忙就行!
虽然家里家外都是一个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过的还算有饭吃。
儿子毕业以后也分配到县城,在水利局工作。
有了两个孩子的收入,小杨一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一大截。
他也进入了老年,但一直伺候着大舅哥的老婆,直至去世。
这件事在我们村成为美谈。
多少年没见小杨了,也是老杨,他应该90来岁了,听说还健在,他的瞎老婆还在。听说他儿子很孝顺,大舅哥家的孩子也总回村看望他们。
最近有人传说,后来他儿子当了副县长,已经把老两口接到县城里去住。
写在最后的几句话,我们生产队自我记事开始就两个饲养员,一个老杨,一个小杨,从来没有替换过。写的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绝对不是故事,只是后来我考学进了城,他们家的一些具体情况不了解了。
我总觉得老杨和小杨都是老实人是好人,好人应该有好报!
来源:中土岛SxY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