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建强一直记得13年前的那个夜晚,屋里烟雾缭绕,墙上时钟指向深夜12点。他把手里那根香烟,狠狠掐灭在了烟灰缸里。对着妻子,他低声说:“明天开始,我再也不抽烟了。”许多人都以为这只是一句简单的承诺,只有徐建强自己知道,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长达20年的烟瘾、夜班
徐建强一直记得13年前的那个夜晚,屋里烟雾缭绕,墙上时钟指向深夜12点。他把手里那根香烟,狠狠掐灭在了烟灰缸里。对着妻子,他低声说:“明天开始,我再也不抽烟了。”许多人都以为这只是一句简单的承诺,只有徐建强自己知道,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长达20年的烟瘾、夜班间歇的习惯性一支、每次压力来临时心里对烟的渴望、朋友聚会无数次递来的烟盒。这位精神科医生在40多岁那年,下定了决心,要和香烟说再见。
但戒烟,真的能做到吗?老烟民圈子里,调侃戒烟比爬珠峰还难。尤其是从日夜离不了烟的“老资历”到一根不沾,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身体和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13年后,不再抽烟的徐建强,道出自己和无数“戒烟人”的心声:戒烟真没想象中简单,却也没你害怕的那么难。尤其是第三个月,转折悄然发生,许多人未曾提前准备,这一步真的很关键。
为什么戒烟如此艰难?许多烟民反复失败的“隐秘痛苦”
戒烟难,其实不仅仅是毅力的考验,更是对“烟草依赖”长期侵蚀后的心理与身体双重拉扯。徐建强总结的三个关键点,直击无数烟民的痛处:
烟草(尼古丁)依赖:吸烟时,烟雾中的尼古丁10~20秒便能进入大脑,瞬间让人愉悦、松弛。久而久之,大脑“习惯”了这种刺激,没有尼古丁就会焦躁、烦闷,甚至头痛、注意力涣散。这正是医学上所谓的“戒断症状群”,它让许多戒烟人在第一周内就败下阵来。
心理烟瘾:有些人明明身体已经适应了无烟,但内心的“烟瘾”却挥之不去。比如,许多老烟民一到高压时刻、疲惫夜班,总是习惯性地摸烟,不抽反而心里发慌。“烟,成了我的‘开关’,没啃上一口,觉得工作都不带劲。”这是心理层面对烟的依赖,比身体症状更难以自控。
戒断期不适:据中国医学会资料,戒烟12小时后约80%的人会出现头晕、全身乏力,有的人会开始咳嗽、黑痰增多。医生解释为“肺部开始自我清理,代谢掉沉积的有害物质”。戒烟初期还容易嗜睡,2天后明显加重,这其实是身体在修复受损组织,“需要额外能量”,当成云端掉线后重启的过程。
这种重重考验,让不少人“吸烟-戒烟-复吸”在反复循环。有研究发现,自行尝试戒烟的烟民一年内复吸的比例高达88%。那么,是什么让徐建强坚持了13年?他的身体和生活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
他坚持了13年,这些变化悄然发生,尤其第三个月最关键
“其实,最难熬的是前三个月。”徐建强坦言。每到夜深人静,烟瘾发作时,他只能用大量喝水、运动、转移注意力来“骗”自己。每当压力袭来,还是忍不住会想:“要不,来一根?”幸好,他一直记着戒烟前一个月的筹划——“健康,就是我的最大动力。”
戒烟的第一个月,最直观的感受是咳嗽和痰明显增多。刚开始他还担心是不是生病了,后来查阅医学研究才放心:原来这是身体排毒、修复肺功能的表现。根据中华医学会相关数据,戒烟1个月后,肺活量可提升6%-12%,逐渐恢复正常;整晚睡眠也明显变好,早晨不再头昏沉,血压逐步回落了10%左右。
三个月后,最大变化体现在味觉和嗅觉。曾经喝惯的咖啡、家里的饭菜,突然觉得香极了。“原来烟真的在悄悄偷走我的感官。”他感慨。据哈佛大学研究,戒烟三个月后嗅觉敏感度提升20%以上,食物变得更有味道,生活的细节也更让人满足。而支气管舒服了,不再咳嗽,每次深呼吸都觉得空气变甜。
“最难的,其实是心理的考验。”前三个月,一旦情绪低落、受到刺激,复吸的念头还是时不时冒头。徐建强坦言:“那时候,一根烟能让我前功尽弃。”他采用“书写日记、自我暗示”的方法,每天记录自己的进步,并且反复问自己“我真的还需要这根烟吗?我的家人需要一个健康的我吗?”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强化决心。
一年之后,体检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过去常常偏高的血压、血脂,相较于戒烟前分别下降了13%和15%。医生说,这些都是烟草对身体伤害逐渐消退的佐证。家人再也不抱怨他身上的烟味,孩子们甚至会开心地让“爸爸多抱抱”。
13年后,他的真实体会与建议:“每个人都能戒掉烟,但别着急,做好这三步”
徐建强作为医生和过来人,总结出能够真正“摆脱复吸怪圈”的三条实用建议:
充分动员内在动机:别只想着“我得戒烟”,而是要清楚——为了家人、健康、乃至尊严去做这件事,并且提前设想困难时怎么度过。
提前预演戒断困扰,做好心理准备:可以和亲友约定提醒、监督,或选择专业戒烟门诊做计划。对于烟龄长、戒断反应重的人,药物辅助疗法和心理干预联合效果最好。数据显示,正规戒烟门诊的成功率能提升到35%以上。
给自己时间,允许偶尔波动但不放弃:不要因为一时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合适的方法+持续努力,就像“打持久战”,终有一天自然而然地忘掉烟草。
医学普遍认为,大部分中老年吸烟者戒烟后,三年内心脑血管、肺部损伤风险可下降25%-45%,十年后肺癌概率甚至可减少一半。戒烟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结局变得更好。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戒烟,不能总在路上.中国医药报.2017-05-26》 3.《戒烟让身体更难受?全都是戒断症状在“捣乱”.人民网.2018-09-18》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吸烟与健康防控指南》 5.《烟草依赖的心理机制与防治.中国健康教育》来源:星星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