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岁,别的娃还在吵着买玩具,他已经在山上扛水扛面,一趟十来斤,汗把后背糊得能拧出水。
六岁,别的娃还在吵着买玩具,他已经在山上扛水扛面,一趟十来斤,汗把后背糊得能拧出水。
视频一出,全网炸了:黄山脚底下,齐云山那条陡得吓人的石阶路,小小人影弓着腰,拒绝游客塞过来的现金,只说一句“去爷爷奶奶摊上买”。
三天播放量飙到三千万,点赞里全是心疼和怒火。
我盯着屏幕,心里先骂了一句:让六岁孩子干这个,大人死哪去了?
可翻完后续,骂声卡在喉咙。
娃叫小宇,爸妈离异后各自蒸发,爷爷奶奶在山顶支个小卖部,七十多岁背不动货,景区不让机动车上,索道排队得半天,小商贩想活下去,只能硬扛。
小宇放假就回山上,把矿泉水、泡面、黄瓜塞满竹筐,一步一步数着台阶,五百多级,他数得比乘法口诀还熟。
暑假顺带捡了五百多斤塑料瓶,卖钱补贴家用,没人逼他,他只说“爷爷奶奶太累了”。
政府动作挺快:每月六百块儿童补助,小卖部统一进货,电动板车直接送到半山腰,幼儿园学费全免,老师隔周上山家访。
评论区马上分成两派,一边鼓掌“国家没缺席”,一边冷哼“早干嘛去了”。
我倒是注意到一个细节:景区装了五台自动售货机,索道也开了货运通道,可小宇的爷爷奶奶还是习惯把货囤在自家棚子里,机器抢不走老客,更抢不走他们心里那点“靠自己”的底气。
有人把这事拔高成“儿童劳动教育”范本,说娃从小吃苦才懂珍惜。
我翻白眼。
真要教育,先给足他选择。
小宇现在能背十斤,明年二十斤,后年呢?
背到身高定格、脊椎变形,再夸一句“真能干”?
劳动不是原罪,可让劳动成为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大人的耻辱。
景区机械化铺到八成,剩下那两成“人工缝隙”,恰恰卡在最难啃的老弱群体身上,他们没本钱换电动板车,也不会操作扫码进货,只能把身子填进去补齐最后一段路。
捐款十二万,数字看着暖。
可当地慈善协会透露,九成善款指定“专款专用”,只能买学习用品、交学费,不能动生活。
小宇的爷爷奶奶想拿两千块换台二手冰柜,愣是批不下来。
规矩没错,却像把娃放进玻璃罩:看得见温暖,摸不到烟火。
更尴尬的是,游客一边疯狂扫码捐款,一边继续往孩子手里硬塞现金拍照,被拦下还嘟囔“就拍一张,做公益”。
流量把苦孩子推成打卡背景板,算法吃完人血馒头,滑到下一个视频,谁还记得他明年长多高?
我算了笔小账:一台最小号电动爬楼机,四千块,能扛五十斤,电池跑八百级台阶,够老两口把寿命再延长五年。
可景区准入目录里,它属于“特种设备”,需要牌照、保险、年审,流程走下来,时间和费用直接劝退。
政策给了梯子,却没把墙拆低,老弱照样得靠人肉填缝。
小宇的背,就是那条被遗漏的“最后一公里”。
最扎心的是娃自己。
记者问他以后想干嘛,他说想当快递员,“因为可以骑电动车,不用爬山”。
说完又补一句,“到时候把爷爷奶奶也带上”。
童声清脆,像一记耳光——原来他分得清什么是苦,什么是甜,只是眼下没得选。
我们嚷嚷着保护童年,却忘了先有安全的岸,才配谈远方的帆。
所以别急着感动,也别忙着捐款后滑走。
去齐云山玩,看见小宇,别塞钱,别拍照,走到山顶爷爷奶奶的小摊,正常买瓶水,就是对这份倔强最大的尊重。
至于那些够不着的政策死角,不妨多盯一眼:电动板车能不能降门槛?
景区特许通行能不能给老弱留条快速通道?
慈善款使用能不能多一点点灵活?
哪怕只松动一条缝,就可能少一个被压弯的童年的腰。
孩子不是背不动,是大人不该让路只剩下山。
来源:诗意宇宙GFDr5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