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休市,中国资产却大涨!日历效应+资金回流,节后补涨稳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3 16:21 1

摘要:A股刚按下国庆休市的暂停键,海外市场的中国资产已经率先热了起来。10月2日港股开盘即冲高,恒生科技指数盘中一度涨超3.36%,半导体板块更是成了“领涨先锋”,骏码半导体单日暴涨近30%,中芯国际也跟着涨超12%。与此同时,富时中国A50期货最高涨超1.2%,离

A股刚按下国庆休市的暂停键,海外市场的中国资产已经率先热了起来。10月2日港股开盘即冲高,恒生科技指数盘中一度涨超3.36%,半导体板块更是成了“领涨先锋”,骏码半导体单日暴涨近30%,中芯国际也跟着涨超12%。与此同时,富时中国A50期货最高涨超1.2%,离岸人民币稳稳站在7.20关口,连伦敦金现都逼近3900美元/盎司,带着贵金属板块一起走高 。

持股过节的投资者看着行情偷着乐,持币观望的却开始犯愁:这是不是节后A股补涨的明确信号?叠加“节前低迷、节后反弹”的老规律,难道开盘就得赶紧上车?但真想搞明白答案,得先拆开这波上涨的内核,看看日历效应和资金回流的逻辑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国庆假期中国资产的热闹行情,本质是内外市场环境共振的结果,每一个上涨节点都有明确的支撑逻辑。

最直接的催化剂来自海外流动性的宽松转向。9月17日美联储刚完成2025年首次降息,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点阵图还暗示年底前可能再降两次。更关键的是10月1日公布的美国ADP数据爆冷,9月私营部门就业人数居然减少3.2万,远低于预期的增加5万,这直接让市场押注美联储会加快宽松步伐,美元指数应声跌到97.54附近。美元走弱� ��来是外资回流新兴市场的信号,高盛、汇丰早就发文说,全球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正在增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把A股当成了新兴市场首选 。

国内的政策预期则托住了基本面底气。9月央行刚开展6000亿元MLF操作,净投放3000亿元,这已经是连续七个月加量续作了,光9月就通过MLF和逆回购净投放6000亿元流动性 。而且10月临近重要会议,市场对“十五五”规划的政策方向充满期待,尤其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这些被列入前沿科技的领域,政策支持的预期越来越强。这种“海外放水+国内稳流动性”的组合,让资金对中国资产的信心足了不少。

产业端的利好更是直接点燃了板块热情。存储芯片领域刚传来涨价消息,美光宣布产品提价20%-30%,三星也计划四季度上调DRAM价格15%-30%,摩根士丹利甚至预测行业会迎来“超级周期”。国产科技这边也不示弱,阿里平头哥的PPU芯片参数直追英伟达H20,寒武纪上半年营收暴涨4347%,这些突破让半导体板块成了资金抢筹的焦点。还有储能领域,《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 动方案》明确2027年装机规模要达1.8亿千瓦,直接拉动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锂电股大涨超10% 。

外围大涨刚好撞上A股的国庆“日历效应”,让“节后补涨”的声音更响了,但这个规律在2025年得打个问号。

先看历史数据确实很有说服力。2015到2024这十年里,上证指数节前5个交易日的上涨概率只有30%,收益率中位数是-1.4%;可节后5个交易日上涨概率直接升到60%,中位数收益达1.4%,有6年都是“节前跌、节后涨”的剧本 。板块表现更有规律,节后计算机、通信这些科技成长板块上涨概率最高,这和现在海外中国资产的领涨主线刚好对上。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资金的季节性行为:节前杠杆资金怕长假有风险,往往会卖出节省成本,企业结算也会让市场现金需求增加,导致资金暂时撤离;节后不确定性消失,避险资金回流,交易情绪一恢复,行情自然就起来了。但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往年节前融资盘会收敛,可9月最后一周两融余额还净增325亿元,突破24125亿元的历史新高,半导体板块更是融资净买入第一大行业。而且9月成交额连续31天稳定在2万亿元以上,收官日还维持在2.19万亿元,资金根本没像往年那样“节前躺平” 。这意味着部分“节后回流”的资金可能已经提前进场,节后的增量空间得打个折扣。

就算有政策和规律加持,把“节后补涨”当成“稳赚不赔”也太乐观了,几个潜在风险随时可能打破预期。

首先是外围市场的“变脸”风险。现在外资追捧中国资产,很大程度上是赌美联储继续降息,但鲍威尔之前就说“降息0.25个百分点不会有巨大影响”,还强调“没有预设的降息道路” 。虽然ADP数据爆冷,但要是后续有其他数据超预期,市场可能会立刻调整对降息的判断。更关键的是,A股历来有“跟跌不跟涨”的情绪惯性,要是假期后半段外围市场回调,节后开盘肯定会受影响。

其次是资金回流的力度存疑。北向资金9月已经净流入近400亿元,接近二季度的三分之二,说不定已经提前布局了假期的利好,节后反而可能“利好兑现”往外跑。内资这边也有隐忧,虽然9月银行储蓄少了8000亿元,但基金发行还没真正回暖,居民资金入市的节奏不稳定。最要警惕的是高杠杆,现在2.4万亿的两融余额里,大部分集中在科技赛道 ,要是节后行情冲高回落,很容易触发“平仓-下跌”的连锁反应 。

最后是估值和业绩的“剪刀差”问题。现在科技板块涨得欢,但估值已经不低了,而2025年中报显示非金融板块净利润增速才1.04%,盈利根本跟不上股价涨速 。虽然寒武纪这类公司营收暴涨,但不少是靠政策订单和行业热度,真正的商业化盈利能力还没经过检验。10月就要进入三季报披露期,要是热门股业绩跟不上预期,高估值板块肯定会回调,进而拖累整个市场。

面对“外围大涨+日历效应”的局面,最该做的不是跟风冲进去,而是根据自己的持仓情况制定策略,攻守平衡才是关键。

仓位管理得“留好后手”。要是已经持有半导体、AI这些热门板块,仓位可以保持在60%-70%,等节后冲高时,把那些估值过高、没业绩支撑的个股减仓2-3成,先把利润落袋为安。持币的千万别开盘就追,要是指数高开超2%,最好等回调到3850点附近的支撑位再动手;要是直接低开,倒可以加仓到50%左右,抓住情绪修复的机会。

选标的要锚定“政策+业绩”双主线。科技成长板块可以重点看两个方向:一是存储芯片和半导体设备,毕竟涨价周期已经启动,中芯国际、北方华创这些龙头有基本面托底;二是AI算力产业链,平头哥、百度昆仑芯的技术突破不是噱头,AI芯片、服务器这些环节会持续受益。另外得配点防御品种,比如长江电力、中国神华这类高股息股,股息率能到6%-7%� �就算市场波动也能扛住 。

风险控制必须提前做。盈利的个股可以设“移动止盈”,把止盈线放在10日均线上,跌破就卖;新入场的股票要是跌了5%还没收复,果断止损。而且单一板块别拿太满,最多占20%仓位,不然一个板块跳水,整个账户都受牵连。

结语:补涨可期待,但理性更重要

国庆休市期间的中国资产大涨,加上历史上的日历效应,确实让节后A股有了补涨的可能。海外宽松的流动性、国内充裕的资金面,还有科技产业的突破,这三重利好堆在一起,至少给市场托住了底。

但千万别忘了,“可能涨”不等于“一定涨”。外围市场的风向说变就变,资金回流的力度也没那么确定,更别说高估值板块还悬着业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4年国庆后A股就曾因为外围突发调整“高开低走”,这种教训不能不记。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节后会不会涨,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上:看看持仓股的估值合不合理,算算业绩有没有支撑,摸摸仓位稳不稳定。市场从来不会亏待清醒的人,要是真有补涨行情,优质标的自然会给机会;要是风险来了,扎实的风控也能帮你守住本金。毕竟在股市里,赚自己看得懂的钱,比赌行情靠谱多了。

来源:125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