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镇口第一家小卖部的老板娘一边磕瓜子一边戳我胳膊:那堆烂纸箱在沈巍来之前就臭了,他只是把臭味拍成了短视频。
“你追了三年‘环保大神’,结果他后院垃圾成山,这巴掌疼不疼?
”——先别急着脱粉,我跑了一趟白鹤镇,把鼻子和耳朵都留在现场,给你带回一股真垃圾味。
镇口第一家小卖部的老板娘一边磕瓜子一边戳我胳膊:那堆烂纸箱在沈巍来之前就臭了,他只是把臭味拍成了短视频。
我绕到屋后,手机镜头差点被苍蝇糊住,画面里确实横七竖八塞满可回收物,雨水泡过的书页黏成砖,像极了我奶舍不得扔的过期挂历。
环保站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张皱巴巴的整改通知,日期是去年冬天,签收人空白——合着问题早被写在纸上,只是没人真动手。
沈巍九月那条道歉视频我来回看了五遍,他把“物尽其用”四个字咬得特别重,像在给旧物念悼词。
可镜头切不到的地方,他弓着腰把一筐发黑的香蕉皮倒进桶里,手抖得比弹幕还快。
我私信问苏见达当年为什么崩溃,他只回一句:“理念再漂亮,也抵不过半夜被酸臭味呛醒。
”后来这哥们自己扛相机跑遍六个小区,拍混投垃圾桶,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照样骂他蹭热度——你看,观众要的不是分类,是爽点。
最魔幻的是粉丝群。
老粉阿青把头像换成灰色,签名写“爱过”,转头在二手平台出沈巍同款帆布袋,标价九十九,商品描述一句“没洗,原味”。
另一边的新粉把垃圾堆解读成行为艺术,说“腐烂是另一种形式的环保”,我当场把屏幕摁灭,怕智商跟着掉线。
心理学教授老周一句话点破:我们把理想外包给网红,翻车就怪他演技差,其实错在咱自己懒得分类。
离开白鹤镇那天,我在车站垃圾桶站了十分钟,看通勤族把咖啡杯扔进“有害垃圾”,外卖盒塞进“可回收”,动作行云流水,比沈巍任何一期教程都熟练。
忽然明白,环保这事最怕被神话,一旦变成人设,垃圾只会换地方堆积——从后院搬到粉丝心里。
来源:愉悦的葡萄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