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沈阳市铁西区社区教育学院“沈阳历史文化团队”(辽宁省2020年度“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一行赴我县开展“明长城文化与宽甸历史”主题研学活动,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推动区域文化交流互鉴。
近日,沈阳市铁西区社区教育学院“沈阳历史文化团队”(辽宁省2020年度“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一行赴我县开展“明长城文化与宽甸历史”主题研学活动,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推动区域文化交流互鉴。
追根溯源:多维度感知宽甸历史厚度
在县博物馆,馆内陈列的青铜器、陶瓷器、民俗文物等百余件展品,系统呈现了宽甸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历史脉络。讲解员结合“宽甸早期人类活动遗址”“明辽东边防体系”“清初边外重镇”等关键历史节点,生动解读了宽甸在东北民族融合、边疆治理中的特殊地位。“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宽甸作为边境多民族交融要冲的生动见证。”团队成员说道。
随后,团队前往明长城宽甸六堡博物馆。承载着明代边防记忆的六座城堡,既是辽东边墙(明长城辽东段)的关键防御设施,更是隶属“九边十一镇”防御体系中辽东镇的核心据点,堪称整条明长城防御体系的最东端战略前沿。博物馆内通过沙盘模型、数字复原等技术,直观展现了六堡的战略布局与军事功能。博物馆的展陈逻辑与学术深度,为研究明代边疆治理提供了新视角。
实地踏查:触摸明长城遗址的“活态记忆”
团队还前往赫甸城城址、大奠堡城址与娘娘沟门烽火台开展实地考察。赫甸城是明代六堡中保存最完整的城址之一。城墙虽历经风雨,仍可见高墙耸立,夯土层叠的痕迹;城内外散落的多处砖瓦,无声诉说着“商旅往来、兵民杂居”的过往。团队成员携带测量工具,仔细记录城墙残高、城门结构,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其与周边堡城的联动防御体系。在娘娘沟门烽火台,这座高约7米、用石块垒砌的军事设施,因位置隐蔽、保存完好成为研究重点。“烽火台的选址极讲究,视野开阔,既能快速传递军情,又能依托地形防御。”团队成员向同行者普及明代烽燧制度:“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不同的烟柱数量、火焰颜色对应不同敌情。”实地考察中,成员们还发现了部分明代青砖,为研究边地军事生活提供了实物线索。
共话传承:以研学之力推介宽甸文化
在两天的研学中,团队成员通过谈话交流、现场记录、资料比对,对宽甸的历史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团队领队、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讲解员张老师感慨道:“宽甸不仅有明长城的硬核历史,更有满族民俗、边塞文化的柔软底蕴。”团队成员一致认为,作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他们将通过社区讲座、线上专栏、短视频等形式,将宽甸的历史故事、文化特色传递给更多人,助力宽甸从“文化资源富集地”变为“文化传播新高地”。
此次活动中,沈阳历史文化团队成员与县文旅局、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深入探讨,发现宽甸在民俗传承、红色文化等领域还有丰富的挖掘空间。这次研学让他们看到,宽甸的历史不是静态的展品,而是活态的传承。
供 稿:邱金钥 | 县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编 辑:李易航 刘梓旭 刘鹏程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