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单日涨13%!芯片超级周期真要来了?这3个信号藏着答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3 14:26 1

摘要:国庆收假第一天,打开港股行情的朋友估计都被中芯国际的涨幅惊到了——单日直接涨了13%,股价冲破90港元,创下今年以来的新高。不光是它,整个芯片产业链都跟着热起来,中微公司、北方华创这些设备股涨超5%,连消费电子里的芯片设计企业也有不错的涨幅。这波行情来得又快又

国庆收假第一天,打开港股行情的朋友估计都被中芯国际的涨幅惊到了——单日直接涨了13%,股价冲破90港元,创下今年以来的新高。不光是它,整个芯片产业链都跟着热起来,中微公司、北方华创这些设备股涨超5%,连消费电子里的芯片设计企业也有不错的涨幅。这波行情来得又快又猛,不少人开始琢磨:盼了这么久的芯片“超级周期”,难道真的要拉开序幕了?

要搞懂这波上涨,得先看清背后的“硬支撑”,它绝不是单纯的资金炒作。国庆假期里,全球芯片圈的好消息就没断过,每一条都直接关系到行业基本面。

最直接的动力是存储芯片价格的持续反弹。从今年二季度开始,跌了快两年的存储芯片终于止跌回升,到三季度,DRAM内存芯片均价环比涨了8%,NAND闪存也涨了5%,这是连续两个季度上涨的明确信号。更关键的是,这次涨价不是短暂波动,而是供应端和需求端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光、三星这些上游巨头陆续减产DDR4和LPDDR4,把产能转向更赚钱的DDR5和HBM,导致低端机、工业设备需要的旧制程存储芯片出现结构性缺货,三季度LPDDR4X合约价涨幅甚至达到24%—36%,部分现货价格都超过了同容量的LPDDR5X,这种供需缺口短期内很难补上。

下游需求的爆发更是实打实的。AI服务器的订单在三季度彻底“爆了”,全球出货量同比暴涨45%,而每台AI服务器的芯片用量是普通服务器的5到10倍——不管是高端算力芯片,还是配套的存储芯片、模拟芯片,需求都跟着猛增。中芯国际自身的表现也很亮眼,9月底就有消息说,它的14纳米产线利用率已经拉满,同时还在扩产28纳米成熟制程。28纳米可是芯片领域的“万金油”,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消费电子都离不开它,现在新能源汽车销量连涨、智能家居需求回暖,它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一季度,这种“产能满、订单足”的状态,就是资金敢进场的底气。

但光看短期涨势不够,要判断是不是“超级周期”,得看有没有能持续发力的长期逻辑。这时候有三个信号绝对不能忽略,每个都关系到这个周期能走多远、成色有多足。

第一个信号是全球芯片库存周期的“彻底反转”,这是周期启动的“地基”。从2023年初开始,芯片行业就进入了痛苦的去库存阶段——不少厂商要么减产、要么砍订单,就是为了把积压的库存清掉。到2024年二季度,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库存周转率终于回到1.2的健康水平,意味着库存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行业从“去库存”进入“补库存”阶段。

从三季度开始,下游的手机、汽车厂商明显加快了补库存节奏,台积电的财报就是最好的证明:它的先进制程订单环比涨了12%,成熟制程也涨了8%。这种补库存需求一般能持续2到3个季度,本身就是推动周期向上的重要动力。但这次和以往的周期不一样,补库存只是“基础”,更关键的是叠加了全新的需求增量。以前的芯片周期主要靠手机、电脑的换机潮拉动,波动大、持续时间短;但这次除了消费电子慢慢回暖,AI、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这些新领域的需求才是“主力军”。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每辆新能源车的芯片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2到3倍,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预计突破2500万辆,光这一块就能带来海量芯片需求;AI领域更不用说,大模型训练、智能驾驶都需要海量算力,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今年预计突破800亿美元,这种“新需求+传统需求回暖”的组合,可不是普通的周期反弹能比的。

第二个信号是国产替代的“加速突破”,这是咱们自己的“底气”所在。以前总说国内芯片自给率低,只有15%左右,高端芯片基本靠进口,但现在真的在“从点到面”突破,而且不是单点突围,是整条产业链都在发力。

芯片设计环节,国内企业已经能跟跑甚至并跑了。2025年上半年,海光信息和东土科技联手研发的高精度工业控制器,性能比海外同类产品还高出8%,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在已经拿到1.2亿元的订单;AI算力芯片也有突破,国内龙头企业的新一代AI推理芯片通过了互联网巨头的测试,拿到了3年内交付50万颗的大额订单,还在募资40亿元建量产线,2026年就能满产。

半导体材料这些“卡脖子”领域,也在慢慢补齐短板。先进封装需要的键合胶、封装PI膜,国内企业已经通过头部封测厂验证,开始小批量供货;HBM这种高端存储芯片的前驱体材料,国内也有企业实现量产,还通过了韩国存储企业的测试,不仅打破垄断,还能把价格降低20%左右,让下游厂商用得起、用得上。

制造和封测环节进步更明显。国内头部设备商的刻蚀设备收入同比增长48%,能覆盖14纳米到28纳米主流制程,部分还进入了7纳米的验证阶段;封测领域,深圳7月出台政策,对先进封装技术研发最高给1000万元补贴,国内头部封测企业的先进封装业务收入占比已经从35%提升到40%,订单排到2026年一季度,连海外客户都主动找上门合作。

更关键的是政策托底,9月份商务部对美国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就是为了打破海外企业靠低价倾销抢占市场的局面,给国内企业争取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前总担心“国外断供”,现在看到从设计、材料到制造都有突破,心里的踏实感是真的不一样。

第三个信号是全球技术迭代带来的“新需求爆发”,这是周期能“超级”的核心。现在芯片行业不是简单的“存量替换”,而是新技术催生了全新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AI和先进封装。

AI的爆发式增长大家都能感受到,大模型训练、智能驾驶、AIoT这些场景,对芯片的算力要求越来越高,普通芯片根本满足不了。就拿HBM来说,它是高端AI芯片的“标配”,能大幅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全球HBM市场规模今年预计增长150%,这种爆发性需求以前很少见;而且AI不仅需要算力芯片,还需要配套的存储芯片、模拟芯片,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需求,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先进封装技术也在推动需求增长。它能在不突破先进制程的前提下,通过“芯片堆叠”进一步提升芯片性能,现在成了行业的核心方向。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预计到2028年能达到786亿美元,而国内增速更快,2025年预计突破1136亿元,5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6%。这种技术迭代带来的需求,比单纯的消费电子换机潮更有持续性,也更有爆发力,是“超级周期”的重要支撑。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会问:这波行情到底能不能上车?会不会涨几天就跌回去?其实不用太焦虑,关键是搞懂这波周期的逻辑和以前不一样。以前的芯片周期是“需求单一、波动大”,现在是“库存反转+国产替代+技术迭代”三股力量叠加,支撑力比以前强得多;而且从数据看,全球半导体行业营收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长,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今年突破1500亿元,国产化率提升到35%,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基本面改善,不是虚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芯片股都能涨,得找对方向。那些有技术突破、订单能落地的企业,比如在AI芯片、先进封装、半导体材料领域有成果的,肯定比单纯炒概念的走得稳;像设计环节能拿到大额订单的、材料环节实现量产供货的、制造环节产线利用率满负荷的,都是值得关注的方向。如果觉得选个股麻烦,也可以看相关的行业ETF,能分散风险,还能跟上板块行情。

不过有一点要提醒:任何行业都有波动,芯片股的波动本来就比其他板块大,不能一下子满仓进去。可以先观察后续的信号,比如国内的半导体营收数据、海外大厂的订单情况、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情况,再慢慢调整仓位,这样更稳妥。

说到底,中芯国际的13%涨幅只是一个“信号”,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芯片产业的变化——以前我们总在担心“卡脖子”,现在能看到从设计图纸到材料供应,再到制造封测,每个环节都在进步,这种产业层面的成长,才是最有底气的。芯片产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现在的每一步突破,都是在为未来铺路。

你觉得这波芯片周期能持续多久?AI芯片和新能源汽车芯片这两个方向,哪个更有潜力?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交流交流。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