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位隶书巨擘,笔下墨痕堪称千年书法界的“顶流丰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3 14:15 1

摘要:作为东汉隶书的集大成者,蔡邕不仅书法造诣登峰造极,更以官方身份主持书写《熹平石经》 ——将儒家经典刻于石碑立于太学,统一了当时混乱的文字形体,堪称隶书“教科书级”范本。他独创的“飞白书”,笔画中丝丝露白、刚柔并济,仿佛墨痕里藏着月光流转,连后世书家都感叹“学隶

▲东汉 · 蔡邕《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1. 蔡邕(东汉):隶书“标准化之父”

作为东汉隶书的集大成者,蔡邕不仅书法造诣登峰造极,更以官方身份主持书写《熹平石经》 ——将儒家经典刻于石碑立于太学,统一了当时混乱的文字形体,堪称隶书“教科书级”范本。他独创的“飞白书”,笔画中丝丝露白、刚柔并济,仿佛墨痕里藏着月光流转,连后世书家都感叹“学隶不学蔡,如学诗忘李杜”。

曹全碑高清

2. 曹全(东汉,以碑名世):隶书里的“清雅仙子”

虽史书中对曹全本人记载不多,但《曹全碑》却让他名传千年。这碑上的隶书,笔画纤细灵动却不柔弱,结体扁平匀称如美人起舞,连每个字的留白都透着雅致——仿佛把春日的柳丝、溪中的流水都揉进了墨里。历代学隶者几乎人手一本《曹全碑》,有人说“写《曹全》三个月,笔下字都带着花香”,足见其公认的艺术魅力。

邓石如八言联其一

3. 邓石如(清代):隶书界的“力王”

在清代“帖学”盛行的年代,邓石如偏以“碑学”破局,把篆书的厚重笔意融入隶书,写出的字如铜柱立地、铁画银钩。他的隶书线条饱满遒劲,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画似万岁枯藤,看他的《隶书联》,仿佛能感受到笔锋落下时“力能扛鼎”的气势。后世评价他“一句话改写隶书史”,连齐白石都曾说自己学隶时,对着邓石如的作品“看痴了三天”。

赵之谦书法

4. 赵之谦(清代):隶书里的“革新狂客”

赵之谦最绝的,是把北魏碑刻的“方劲”与隶书的“古朴”揉成新风格——他的隶书写得方整厚重,撇捺舒展如雄鹰展翅,疏密对比强烈到让人一眼难忘。看他的《隶书铙歌》,每个字都像带着股“打破常规”的劲儿,打破了隶书长期以来的“清秀定式”。书法界公认他“为隶书注入了百年未有的活力”,甚至有人说“没见过赵之谦的隶,就不懂隶书能有多野”。

吴昌硕七言联隶书作品

5. 吴昌硕(清末民初):隶书里的“金石老仙”

吴昌硕精通金石篆刻,写隶书时把“刀刻感”藏进笔锋里——他的隶书画线苍劲老辣,像用刻刀在石头上划过,却又不失笔墨的灵动,结体跌宕奇崛如老树盘根,自带一股“历经千年仍挺拔”的气韵。他的《隶书七言联》,每个字都像从商周青铜器上走下来的,满是古意却不呆板。公认他是“金石入书”的巅峰,连徐悲鸿都曾说“吴昌硕的隶书,看一眼就像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刘炳森作品

6. 刘炳森(现代):隶书“普及功臣”

刘炳森的隶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显规整大气,笔画端庄稳健、结体严谨匀称,既保留了汉隶的古朴,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堪称“雅俗共赏”的典范。他的《隶书字帖》曾风靡全国,无数人从他的字开始入门隶书,甚至不少公共场所的题字都出自他手——有人说“现在中国人看到的隶书,十有八九带着刘炳森的影子”,他用笔墨让隶书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是公认的“现代隶书传播第一人”。

来源:書画天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