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7岁当妈的田新菊如今因脑梗恶化长期卧床,70岁的黄维平一边照顾妻子和6岁的女儿,一边坚持直播带货维持家用,还把女儿送到南宁寄宿学校,只能周末见面
67岁当妈的田新菊如今因脑梗恶化长期卧床,70岁的黄维平一边照顾妻子和6岁的女儿,一边坚持直播带货维持家用,还把女儿送到南宁寄宿学校,只能周末见面
我第一次知道他们,是在刷短视频时看到小女孩对着蛋糕轻轻许愿,她没要玩具也没要糖果,只说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康,那一刻屏幕外的我沉默了
这个孩子叫“天赐”,名字像故事,生活却是现实的硬墙
他们原本住在山东,是别人眼里典型的“体面退休”,丈夫做过律师,妻子在妇幼保健院干了大半辈子,攒下积蓄,退休金也不薄
按照许多家庭的轨道,他们该是推着孙子散步、下棋聊天的年纪
2018年,一场意外打乱了所有节拍——田新菊意外怀孕,作为医生她知道这几乎不可能,她说或许是药物影响,但无论怎样,胎盘发育却很正常,医学的“可以”,逼着他们去回答生活的“要不要”
黄维平把这视为“上天的礼物”,坚持要生
孩子出生后取名“天赐”,从此一家人的轨迹与镜头绑在一起,他们开了账号“天赐一家人”,直播、带货、分享日常,小女孩很快成了小网红
有人说是流量,有人说是爱,更多的人说不清,只会往下看
转折在小天赐三岁那年,田新菊渐渐从镜头里消失,后来在病床上出现的次数多了起来
现实像潮水,她先是遭遇车祸右腿骨折,随后脑梗反复,最终恶化到长期卧床
那段时间的黄维平,一手抱着孩子去买菜,一手把饭菜端上桌,镜头里的他总是说没事,我能扛,熬夜给孩子掖好被子,清晨给妻子翻身擦洗,动作快、利索,却绕不过疲惫
他们从山东迁到了广西,离开老家与熟悉的一切
为了减轻压力
黄维平把6岁的天赐送去南宁的寄宿学校,周一到周五不在家,周末再团聚
见面的那天,小姑娘背着小书包跑过来,他蹲下去抱她,抱得很紧,镜头外的声音忽然安静了
我不禁想,成长这件事,有时像被迫加速的跑步机,孩子也会累
与成年子女的关系至今未缓和,他们很少回家,家庭事务也未参与
直播里有一次,黄维平把工作人员叫“姐姐”,引来误解,以为亲姐姐回来了,后来大家才知道不是
网络上不同的声音涌起:有人觉得哥哥姐姐该回来分担,有人说父母当年坚持生,后果就该自己扛
作为旁观者,我既能理解“孝”的期待,也能看见“界限”的拉扯,亲情在现实面前不总是听话的
奇迹不是故事结尾,它只是漫长生活的起点
2025年的一串新闻,像在同一个话题下盖章:山东另一位67岁的李女士坚持自然受孕并生下女儿,几年后健康恶化,孩子也去寄宿;
广西一位56岁产下双胞胎的母亲,家庭过度依赖直播,儿童隐私与成长环境再次被拉到台前
我们被一遍遍提醒,高龄生育从不只是个人选择,它背后有体力、金钱、时间和风险
专家共识指出,65岁以上产妇的子痫前期风险是适龄女性的8倍,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率超过30%
这条冰冷的数据,被他们的故事一点点变成热的日常
小荷医典的研究也显示,高龄产后抑郁发生率达到45%,长期心理压力会投射到孩子的性格发育上
看着天赐在镜头前的懂事,私下的压力也被一些身边人的只言片语带出来,成长里的不确定,孩子往往先感受到
钱的账同样要算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说,60岁以上父母的育儿成本比适龄家庭高40%,医疗支出占家庭收入30%以上
有时你会在直播间里看到他拼命工作,那种拼,不只为流量,更像把账本里一列列红字拉平
早些年
中国经济网在2019年的报道里提到,黄维平说过“有能力抚养,会立遗嘱保障孩子权益”
现实的重量显然比一句话更重,他仍在往前走,但时间不站在任何人一边
政策层面也还没跟上
吕梁市2025年推出生育补贴,听起来像暖风
但对超高龄育儿的特殊需求并未覆盖,支持体系仍有缺口
这就是许多家庭共同的处境:选择被看见,支持却没到位
对比国际案例也能看到光和影,印度有65岁母亲在贫困中依赖社区援助,教育无着落;
美国63岁的试管婴儿妈妈提前设立信托,孩子依旧在父母衰老中产生社交焦虑
孩子不是流量,她需要稳定的家和可预期的未来
我常想,面对这样的家庭,我们到底在要求谁?
是希望哥哥姐姐回家补位,还是期盼社会把缺失的支撑补上?
现实可能需要两者一起往前走
医生、社工、心理咨询师、学校的班主任,社区的志愿者,每一个具体的人都能让一个家庭的负担分散一点,让一个孩子的心更稳一点
黄维平又当爹、又当护工、又当主播
这不该成为一种常态的示范,却是真实的当下
他在镜头里说“我们还好”,我相信这句“还好”里裹着很多不说的苦
我也相信,天赐的那句“爸爸妈妈要健康”,是一个小孩能向世界发出的最朴素的祈愿
选择可以个人化,后果却是公共议题
当我们在评论区里吵吵嚷嚷,别忘了屏幕那头有一个六岁的孩子,周一清晨拉着行李上寄宿的车,周末再跑回一家人的怀里
我们能做的或许很有限,但至少别把她的人生当成谈资
愿每一个被奇迹点名的孩子,都有不靠奇迹的日常
信源资料
网易新闻:《山东67岁大妈执意生娃,工资过万扬言不会麻烦子女,如今却坐轮椅无法自理,他们后悔了吗?》-2025年9月17日
中国经济网:《67岁产妇丈夫:有能力抚养 会立遗嘱保障孩子权益》-2019年11月2日
生命时报:《高龄生育的挑战,该如何科学应对?》-2025年8月31日
来源:一遍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