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些细心的读者发现,许多媒体内容的“精致度”在提升,但阅读后的获得感却在下降。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正是AI技术普及带来的新问题——当内容生产变成标准化流水线,信息的独特性和人文温度正在悄然消失。
最近,一些细心的读者发现,许多媒体内容的“精致度”在提升,但阅读后的获得感却在下降。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正是AI技术普及带来的新问题——当内容生产变成标准化流水线,信息的独特性和人文温度正在悄然消失。
初期,AI生成的技术分析报告、财经快讯等因其高效性受到关注。但随着技术普及,同质化问题逐渐凸显。例如,部分平台上的AI生成小说,一日可更新数十部,但情节套路化严重;学术圈甚至出现因AI生成插图错误百出而导致论文撤稿的案例。 这种“批量生产”模式,虽提升了数量,却难以掩盖创意的匮乏。
当AI内容过度泛滥,读者开始产生“辨识疲劳”。例如,某些虚拟主播播报新闻时表情僵硬、语气平淡,难以传递真实情感;部分AI生成的“热点分析”文章,数据堆砌却缺乏独到观点,被读者调侃为“正确的废话”。 更严重的是,一些机构利用AI伪造新闻、篡改事实,如某MCN公司一日生成虚假新闻超千篇,直接扰乱公共秩序。 这类行为不仅消耗公众信任,也促使政策层面对AI内容标识提出明确要求。
面对乱象,行业需明确AI的边界。例如,在重大时事报道、深度调查等领域,人工判断仍不可替代;而在数据整理、信息初筛等环节,AI可显著提升效率。 此外,平台需建立“生成-审核-优化”的闭环机制,对AI内容进行人工复核与质量分级,避免低质信息流入传播渠道。
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类,而在于拓展能力边界。当媒体能够平衡效率与创意,AI才能真正成为内容进化的助推器,而非同质化的根源。
来源:围炉笔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