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家长不论是学历高低,能力大小,在家里教育孩子,理由一套又一套,可是没有实际效果。不论是在家长群里,还是与老师交流面谈,这些家长口中的理论总是高大上,但却又与孩子的实际不着边儿。
童心张大叔说教育
很多家长不论是学历高低,能力大小,在家里教育孩子,理由一套又一套,可是没有实际效果。不论是在家长群里,还是与老师交流面谈,这些家长口中的理论总是高大上,但却又与孩子的实际不着边儿。
孩子不好好正点吃饭,饭后没多久就开始吃零食。此时,妈妈想起××主任医的“秘籍”,建立良好的进餐氛围,大人和孩子要一起进餐,不看电视、手机,每餐就餐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可是孩子父亲吃饭必看电视,导致晚餐远超二十分钟。而专家又强调必须和孩子一起吃饭,为此,夫妻之间经常拌嘴。看来,专家只是指导孩子餐饮,没说夫妻意见不合怎么办。
孩子放学回家写作业,磨磨蹭蹭拿出作业本时,已经过去十多分钟了。于是,妈妈关闭了手机, 摆好小闹钟,然后按照专家的要求,“用描述事实代替命令”,对儿子说:“你能按时做完作业,妈妈满足你的一个要求”,儿子一听,高兴地对宝妈说:“我做完作业,您让我吃‘妙可蓝多’”。妈妈听后不淡定了,因为孩子近期需要戒掉零食,保证正餐,可专家说为了改掉写作业磨蹭的毛病,可以满足孩子的简单要求,看来改变“磨蹭”毛病,就只能牺牲禁吃零食的规矩了。
儿子早起上学,叫醒孩子,招来满脸的不情愿,但眼看快迟到了,宝妈情急之下帮孩子收拾整理书包衣物,刚一出手,突然想起某知名节目主持人说的“把孩子该做的事情交给他自己”。于是手像触电一般缩了回来。此时,娃爸一把上来,迅速收拾书包衣物,拉起孩子出门了。哇塞,这次“把孩子该做的事情交给他自己”的教育,又泡汤了。
除了在家里,在家长微信群里,老师发布一些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也常受家长的理论指导。如一位初二班主任数学老师,她在朋友圈发了一则信息,“我有个朋友说她孩子读初二,希望我能够给孩子找点练习题,所以我每天把练习题发在朋友圈,一个是为了记录,另一个也是想看看身为家长的朋友自己能够坚持多久”。
家长们看了这个信息,自然也心领神会,把这些题打印或者抄写出来,给自己孩子练习,遇到不会的地方,孩子到学校问老师。这位老师一旦遇到典型的问题,就会用中午的时间给全班同学讲解,同时不忘说“我们班有位同学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对此,班里有位家长愤愤不平,称老师利用朋友圈布置作业,违反双减政策,变相兜售教辅教材,传播焦虑情绪,这“大帽子”可是够重的。校长接到家长举报后,给家长做出了解答:“如果老师违规布置作业、违反相关规定,学校会给予必要的处理,但这位老师仅仅发朋友圈,学校对此无权干涉,如果看见老师的信息感到焦虑,可以不看”。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在现代发达网络环境中,家长教育孩子有困难,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获得“妙招”,然而,这些来自专家的指导意见,都是针对某件事的“见招拆招”,属于“碎片化”的意见,如果家长不能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背后虽有高人指点,但也是于事无补。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图自网络,侵删。
来源:童心张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