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急着笑,先摸摸自己柜子——那支被美妆博主吹成“黑眼圈杀手”的小红管,是不是也快被抠见底?
“十块钱的眼霜”把痔疮膏推上热搜,评论区却炸出一堆烂脸照。
别急着笑,先摸摸自己柜子——那支被美妆博主吹成“黑眼圈杀手”的小红管,是不是也快被抠见底?
抖音8.3亿播放的#十元护肤挑战#里,每6条视频就有1条在教“痔疮膏涂脸”,点赞最高那条37万,底下却悄悄挂了“已下架”。
原因无他:协和皮肤科刚收了5例“冰片上瘾”的脸,红、肿、脱屑,停膏就爆痘,典型激素依赖。
医生一句“肛门皮肤吸收力是眼皮40倍”直接把省钱玄学锤成医疗事故。
有人不服:“我涂了三天,眼袋真消了!
”——对,麝香+牛黄把微循环瞬间拉满,跟三百块的咖啡因眼霜一个路数,可后者有缓释膜,痔疮膏没有。
药力一鼓作气冲进去,毛细血管“嘭”地收缩,视觉上看“肿平了”,其实是短暂缺血。
连续一周,眼周先变薄后变脆,珍珠粉颗粒15微米,毛孔30纳米,堵起来像沙袋塞下水道,闭口只是时间问题。
更鸡贼的是品牌。
马应龙2023年财报自己写的:眼霜线卖爆217%,天猫组合装月销2万+。
一边默许“痔疮膏平替”流量,一边偷偷申请“中药透皮专利”,把分子量砍到脸能吞的尺寸,转头推出正规眼霜——120元一支,名字不带“痔疮”俩字,销量照样冲进前五。
套路翻译过来:先让你薅10块钱膏体做小白鼠,再升级收“合规税”,两头赚,风险归用户。
省钱党还在狂欢,平台先怂了。32条夸大视频一夜消失,小红书把“痔疮膏护肤”关键词直接关进小黑屋。
药监局2月刚发的《不良反应年报》白纸黑字:药物滥用皮炎占比飙到12.7%,比去年翻一倍。
下个月起,新《化妆品标签办法》强制印“非面部适用”警示,痔疮膏管身得加一行小字——“本品的归宿是肛门,不是苹果肌”,看博主还怎么拍“妆前打底”。
真要想便宜又安全,办法有,就是没流量:冰敷勺子五分钟,消肿零成本;咖啡因片碾粉混芦荟胶,成本两毛,效果一样即时。
可没人拍,因为“不猎奇”。
猎奇是社交货币,烂脸才是后续代价。
真想省钱,先承认脸不是试验田;真想护肤,把十块钱留给正规防晒,比任何“平替玄学”都值。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