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聚合物科学领域,环状聚合物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如更低的固有粘度、更高的结晶度和热稳定性—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合成方法如环闭合法需在严格的高稀释条件下进行,且难以控制分子量。环扩展聚合(REP)虽能大规模合成高分子量环状聚合物,但由于链增长与环闭合往往同时发
在聚合物科学领域,环状聚合物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如更低的固有粘度、更高的结晶度和热稳定性—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合成方法如环闭合法需在严格的高稀释条件下进行,且难以控制分子量。环扩展聚合(REP)虽能大规模合成高分子量环状聚合物,但由于链增长与环闭合往往同时发生,导致分子量难以精确调控,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挑战。
近日,天水师范大学崔雅琴副教授、兰州大学邬金才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通过调节聚合温度,实现了对环状聚酯分子量的精准控制。该研究以水杨酸苯基乙交酯(SPG)为单体,利用新型离子对镁催化剂(TPAMg),在-70°C至20°C的温度范围内,成功合成了分子量介于32.2至189.0 kg/mol之间的环状聚酯。分子量与温度呈反比关系,且在整个聚合过程中保持稳定,不受单体转化率影响。环状结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质谱和原子力显微镜确认,且由于主链和侧链中苯基的引入,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116.6°C。相关论文以“Temperature-Controlled Cyclic Polyester Molecular Weights in Ring- Expansion Polymerization”为题,发表在JAC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Jiang Jinxing和Yao Ge。
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具有弱配位酚氧阴离子的离子对镁催化剂(如tBuTPAMg),其晶体结构显示镁与配体之间的键长差异,表明酚氧键在聚合过程中易发生区域选择性断裂。在催化SPG的环扩展聚合中,该催化剂在室温下20分钟内即可实现单体完全转化,且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Ð 令人惊讶的是,无论单体与催化剂比例如何变化(从25:1至1000:1),聚合物的分子量均稳定在约30.0 kg/mol左右,表明分子量与单体/催化剂比例无关。凝胶渗透色谱曲线进一步显示,即使在不同的单体转化率下,分子量也保持一致,说明该聚合过程为链增长机制,环化反应可能作为终止步骤。
图2:(A)在[SPG]₀ = 0.25 mmol/mL时不同[SPG]₀/[tBuTPAMg]₀比例的GPC曲线叠加图;(B)在[tBuTPAMg]₀ = 1.25 mmol/L时不同[SPG]₀/[tBuTPAMg]₀比例的GPC曲线叠加图;(C)tBuTPAMg介导的SPG环扩展聚合反应溶液在不同单体转化率下的GPC曲线叠加图(20°C, [tBuTPAMg]₀:[SPG]₀ = 1:200, [SPG]₀ = 0.25 mmol/mL);(D)不同聚合温度下的GPC曲线叠加图。
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研究人员确认所得聚合物为纯环状结构,未检测到线性聚合物峰。为对比环状与线性拓扑结构,团队还合成了线性PSPG,并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验证其端基结构。使用光散射、折射率和粘度三重检测的GPC系统比较两者,发现环状PSPG的特性粘度低于线性对应物,且在同一洗脱时间下具有更高的分子量,进一步支持了其环状结构的认定。
示意图2:TPAMg催化SPG形成环状PSPG的聚合机制示意图。
图3:环状PSPG(A,B)和线性PSPG(C,D)的MALDI-TOF-MS谱图,证实其拓扑结构。
原子力显微镜图像直观展示了环状PSPG的环形拓扑,平均直径约58.2纳米,高度约5.7纳米,为环状结构提供了直接证据。此外,研究还发现催化剂的位阻效应显著影响聚合活性:当叔丁基被体积更大的金刚烷基取代时,催化剂活性显著提高,聚合时间缩短至2分钟,但分子量仍保持稳定。
图6. ln(Mw)与1/T的Arrhenius方程图,显示直线关系,由此计算得到链增长与闭环反应的活化能差ΔEa为9.48 kJ/mol。
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通过温度精准调控环状聚酯分子量的新策略,突破了传统方法中依赖单体/催化剂比例的限制。环状聚酯PSPG不仅具有高达116.6°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其热分解温度也超过300°C,优于多种商用聚酯。这项离子对介导的环扩展聚合技术,为合成其他类型的功能性环状聚合物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有望在高温材料和高性能塑料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