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因为下属公司的纠纷,被列为“限制高消费”人员,消息一出来,好多人都觉得“万达要不行了”。
2025年9月,前首富王健林突然上了热搜。
他因为下属公司的纠纷,被列为“限制高消费”人员,消息一出来,好多人都觉得“万达要不行了”。
可谁能想到,才过24小时,这限高令就没影了,网上查不到相关信息,跟一场虚惊似的。
有意思的是,王健林这边刚把事儿压下去,他儿子王思聪那边又出问题了。
王思聪名下的熊猫互娱,因为一笔1210万的欠款,被列为了被执行人。
这父子俩一先一后陷进舆论里,活脱脱上演了一出商业版的“冰与火之歌”。
这事儿看着像巧合,其实仔细琢磨琢磨,全是万达现在真实处境的写照。
王健林这限高令“从有到无”的24小时,比电视剧还刺激,但背后藏的问题可一点都不轻松。
首先得说,一个下属项目公司的经济纠纷,就能直接把集团老板拉进“限高”名单,这说明万达现在跟个“火药桶”似的,一点火星子都可能炸。
以前万达那么大的规模,这种小事根本掀不起浪,现在倒好,稍微有点动静就能闹得全网知道,抗风险能力是真的下降了。
不过话说回来,能在24小时内把这事儿解决,也能看出王健林的本事。
万达那边说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会,但明眼人都知道,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哪能这么快撤销限高令?王健林还是那个能给万达“灭火”的人,这点不用怀疑。
但这次限高令更像个“预演”,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
珠海万达商管要上市,跟别人签了对赌协议,年底前要是上不了市,万达得拿出差不多300亿回购股份。
这可不是小数目,之前2024年6月万达就提交了招股书,结果2025年上半年因为资产估值的问题,审核又停了,上市这事一直卡着。
2024年万达商管的营收还比上一年降了8%,资金链本来就紧,这次限高事件一闹,更让大家看清了,万达现在就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稍微不稳就可能出事。
王健林这边的危机看着暂时过去了,但那股寒意没散。
就像突然闪了一道闪电,一下子照出了万达现在的惊险处境,不是说限高令没了,万达就安全了。
本来想顺着说万达的自救,不过王思聪那笔1210万的旧债,跟王健林的危机比起来,更像另一出戏,透着一股子无奈。
王思聪这1210万的欠款,不是新账,是老账了,跟早就倒闭的熊猫直播有关。
熊猫直播当年多风光啊,2016年就拿到了10亿A轮融资,估值冲到50亿,全靠王思聪的个人IP撑着。
那时候互联网流量泡沫正盛,大家都信奉“烧钱换未来”,王思聪也想趁着风口把熊猫直播做起来。
可风总有停的时候。
熊猫直播每个月烧钱都超过1亿,光有流量没赚钱的本事,2018年就因为资金链断了,连融资都停了,最后只能倒闭。
现在这笔1210万的欠款被翻出来,说白了就是当年那场“盛大烟花”散了之后,剩下的一点烟屁股。
熊猫直播的失败,早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个人IP再厉害,也替代不了靠谱的商业模式。
王思聪的名字能带来流量,能吸引资本,但流量变不成真金白银,企业早晚得垮。
以前大家觉得“王健林之子”这个身份是光环,能给王思聪铺路,可现在再看,这个身份也把他的失败无限放大了。
更关键的是,现在万达自己都忙着自救,哪还有精力管王思聪的旧债?以前2014年的时候,王健林还能给王思聪5亿让他“试错”,现在1210万虽然比5亿少,但万达自顾不暇,根本没心思帮他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对比多明显啊,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万达的“黄金时代”是真的过了。
其实不管是王健林的限高危机,还是王思聪的旧债,都跟万达这些年的自救之路绑在一起。
王健林为了让万达活下去,早就开始“卖卖卖”了。
从2023年开始,万达就一直在甩卖资产。
一座座重资产的万达广场,所有权都转让出去了,万达自己改成做轻资产运营,就是为了快速回笼资金。
2023年一年就转让了15个万达广场,拿回来200多亿。
到了2024年,连万达电影的控股权都卖了,51%的股份卖给了青岛西海岸控股,又拿到80亿。
这种“断臂求生”的办法,看着有点惨,但对现在的万达来说,是唯一的选择。
王健林就是在用“卖资产”的空间,换“还债”的时间,赌自己卖资产的速度能赶得上债务到期的速度。
这次能快速解决限高令,说不定就是靠之前卖资产攒下的钱。
不过对比一下其他房企,万达的选择还算明智。
恒大2023年债务重组没成功,碧桂园2024年只能先顾着“保交楼”,万达至少还能通过轻资产转型喘口气。
但问题也在这,珠海万达商管上市一直不顺利,轻资产运营的盈利也不稳定,这些都是万达要面对的局限。
这也不是万达一家的问题,是很多传统房企转型都会遇到的坎儿。
把王健林和王思聪这两件事串起来看,就明白了,这不是简单的“父亲救火、儿子欠债”的八卦。
这是万达在时代转折点上的挣扎,王健林在主战场上忙着拆炸弹、跟时间赛跑,王思聪的旧债就像战场边上偶尔响起的零星枪声,虽然打不垮万达,但总在干扰着“军心”。
王健林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还能“灭火”,但所有人都在等着看,年底珠海万达商管上市这事到底能不能成,那才是决定万达能不能跨过这道坎的关键。
而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这父子俩的经历都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在时代变的时候,光会“灭火”不行,得有能持续赚钱的正经商业模式,不然再大的企业,再厉害的个人IP,也撑不住。
现在大家能做的,也就是多关注关注万达上市的进展,看看这家曾经的商业巨头,到底能不能在这次危机里挺过来。
毕竟万达的故事,也是整个传统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值得好好看看。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