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到汝刚哥的声音,就知道上海的笑声回来了!”最近,上海电视台《艺品百味》节目录制现场的一组照片,在本地社交圈炸了锅——画面里,70多岁的王汝刚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虽比三年前瘦了些,但眉眼间的笑意、开口自带的“滑稽范儿”,还是那个让上海人从小笑到大的“王小毛”。
“听到汝刚哥的声音,就知道上海的笑声回来了!”最近,上海电视台《艺品百味》节目录制现场的一组照片,在本地社交圈炸了锅——画面里,70多岁的王汝刚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虽比三年前瘦了些,但眉眼间的笑意、开口自带的“滑稽范儿”,还是那个让上海人从小笑到大的“王小毛”。更让人激动的是,他身边围着潘前卫、曹雄、龚仁龙这些老搭档,一群人勾肩搭背唠着嗑,活像街坊邻居凑在一起说笑话,瞬间把“爷叔阿姨”们的回忆拉满。
而王汝刚在节目里撂下的一句话,更是让全网期待值拉满:“年底要办滑稽跨年晚会,就想给上海观众添点乐、添点福,让大家笑着过日子!”
一句承诺暖了3年!他没让观众等太久
对上海人来说,王汝刚从来不是“遥远的艺术家”,更像弄堂里那个爱说笑话的热心爷叔——早年间和李九松搭档演《找保姆》,他把“抠门雇主”的小算盘演得活灵活现,一句“阿拉上海人讲规矩,工资要给足,但菜钱得算清”,把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全揉进了段子里;《献爱心》里,他又成了嘴硬心软的普通市民,嘴上吐槽“捐款还要排队”,转身就把口袋里的钱全塞给了募捐箱。那些用上海话讲的家长里短,成了无数家庭的“下饭背景音”,连80后、90后都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看王汝刚,听不懂段子里的老上海梗,却总跟着大人一起笑。
三年前,王汝刚突然因身体原因淡出荧屏,没了他的上海荧屏,滑稽戏节目肉眼可见地少了——原本每周雷打不动的《七彩戏剧》,渐渐被外购的相声小品替代;社区里的惠民演出,也难再见到专业滑稽团队的身影。老戏迷们急得在网上留言:“想听句地道的上海滑稽话,怎么就这么难?”还有人翻出他早年的演出视频反复看,评论区全是“想汝刚老师了”“啥时候能再出来讲笑话”。
直到上个月,王汝刚突然出现在短视频平台,镜头里的他坐在自家客厅,面前摆着一杯热茶,像跟老邻居聊天似的:“谢谢大家惦记,我身体好多了,只要能上台,肯定尽快回电视上陪大家。”没说豪言壮语,就这么一句朴实的承诺,评论区瞬间涌进几千条回复——“汝刚老师说话算话,我们等你”“不急,你先养好身体,我们慢慢等”。
谁也没想到,这份“慢慢等”只用了一个月。《艺品百味》录制现场,当王汝刚笑着走进演播厅,潘前卫第一时间冲上去抱他:“哥,这三年没跟你搭戏,我段子都快憋坏了!”龚仁龙也凑过来打趣:“以前录节目你总催我们‘快点,观众等着呢’,这次轮到我们催你了——赶紧把跨年晚会搞起来!”几句玩笑话,把久别重逢的亲切感拉得满满当当,连主持人万蒂妮都忍不住说:“看到你们几个站在一起,就觉得特别踏实。”
不只是“回来耍宝”!他要救上海滑稽戏的“烟火气”
王汝刚的回归,之所以能让上海观众这么激动,不只是因为“怀旧”,更因为大家知道:他回来,是要给快“冷下来”的上海滑稽戏“添把火”。
作为海派文化的招牌之一,滑稽戏曾是上海人最爱的娱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七十二家房客》《乌鸦与麻雀》等经典剧目,能让剧场场场爆满;王汝刚、李九松的独脚戏,连播十几遍都有人追着看。可这些年,滑稽戏却慢慢“凉”了:专业剧团从巅峰时的十多家缩减到三四家,年轻演员没人愿意学,连老年观众都抱怨“看不到新段子”。有数据统计,现在上海能定期看滑稽戏演出的观众,不足十年前的三成;荧屏上的滑稽节目占比,更是从20%降到了5%。不少老艺人叹息:“不是观众不爱看,是没人好好做了——要么翻来覆去演老段子,要么脱离生活搞噱头,哪还有当年的味道?”
而王汝刚,一直是那个“守着根”的人。早年前筹备滑稽跨年晚会,他特意把嫩娘、姚慕双等百岁泰斗请到场,让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为了让年轻人喜欢,他又把“共享单车”“社区团购”这些新话题写进段子,还教年轻演员用短视频拍“迷你滑稽戏”。这次筹备新的跨年晚会,他更是从上个月就开始忙活——带着潘前卫去菜市场采风,听摊主聊“菜价涨跌”;跟社区里的爷叔阿姨聊天,记下他们吐槽的“广场舞噪音”“快递送货慢”,就为了“把老百姓的日子,变成舞台上的笑话”。
“滑稽戏不是‘耍活宝’,是要让观众在笑声里看到自己。”节目里,王汝刚说起跨年晚会的规划,眼睛都亮了:“经典段子肯定要有,《七十二家房客》里‘三六九查户口’的选段,我要亲自演,让老观众听得亲切;但也得有新东西——比如写个‘年轻人帮老人搞手机’的段子,既好笑,又接地气。”他还特意提到,要给年轻演员“搭台子”:“这次晚会,一半节目让年轻人挑大梁,我跟老伙计们当‘绿叶’,就想让大家知道——滑稽戏有新人,不会断档。”
这番话,戳中了无数老戏迷的心。有网友留言:“以前觉得滑稽戏老了,是因为没人懂怎么‘接地气’,汝刚老师不一样,他知道我们想听什么、想看什么。”还有年轻观众说:“小时候跟着奶奶看他的戏,现在奶奶老了,我想陪她看跨年晚会——就像当年她陪我一样。”
上海人的笑,早该有“本土味道”了
“王汝刚一回来,才发现我们有多缺‘上海味的笑’。”社交平台上,有网友的这句评论,被 thousands 人点赞。
这些年,上海的荧屏从不缺综艺——有明星扎堆的选秀,有烧钱的户外竞技,可总少了点“贴己”的感觉。曹可凡的访谈够深刻,陈辰的主持够大气,但他们的节目里,没有“弄堂里的家长里短”;外购的相声小品好笑,可少了“上海话里的俏皮劲儿”。就像爷叔阿姨们说的:“不是不好看,是‘不贴心’——听北方相声,有的梗听不懂;看明星综艺,离我们的日子太远。只有王汝刚的滑稽戏,一开口就像在说我们自己的事。”
对占上海总人口近三成的老年群体来说,这份“贴心”更是刚需。许多独居老人,每天最盼的就是晚饭后打开电视,听一段滑稽戏——不是为了多好笑,是为了“听到熟悉的上海话,不觉得孤单”。有网友分享,自己外婆得知王汝刚要办跨年晚会,特意让他在日历上圈出“12月31日”,还念叨着“那天要早点烧饭,守着电视等”;还有人说,小区里的老人们已经约好“跨年那天一起看,看完在群里聊段子”。
就连年轻人,也在被这份“本土幽默”圈粉。短视频平台上,王汝刚早年的《找保姆》片段被重新剪辑,“阿拉上海人讲规矩”的台词成了热门梗;00后们模仿他的语气拍“上海话小剧场”,还留言“原来滑稽戏这么有意思,以前误会它了”。有年轻演员说,跟着王汝刚学戏后才明白:“滑稽戏的‘笑’,不是挠痒痒式的搞笑,是把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用轻松的方式讲出来——这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看,王汝刚的回归,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复出”,而是海派文化的“归位”——他带着老搭档们站上舞台,用上海话讲上海人的故事,把消失已久的“本土笑声”还给观众。就像他在节目里最后说的:“滑稽戏的根,在上海的弄堂里,在观众的日子里。只要大家还愿意笑,我们就一直演下去——给大家添福添寿,也给上海添点烟火气。”
那么问题来了:你最难忘王汝刚的哪个经典角色?是《找保姆》里的“抠门雇主”,还是《献爱心》里的热心市民?对年底的滑稽跨年晚会,你最想听到哪些“接地气”的新段子?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笑声回忆”吧!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