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叹息之墙"VS"抗日克星"——当王曼昱这个名字在中日媒体的报道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孔,我们看到的究竟是运动员的真实实力,还是被民族情绪过滤后的镜像?这位25岁的哈尔滨姑娘在球台两端承受着超越乒乓球本身的重压。
"叹息之墙"VS"抗日克星"——当王曼昱这个名字在中日媒体的报道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孔,我们看到的究竟是运动员的真实实力,还是被民族情绪过滤后的镜像?这位25岁的哈尔滨姑娘在球台两端承受着超越乒乓球本身的重压。
日本《桌球王国》用"絶望の壁"(绝望之壁)形容王曼昱对阵日乒选手时的压制力,字里行间透着技战术分析的冷静;而中文社交媒体上"抗日女将"的标签却带着灼热的历史温度。同一记反手拧拉,在东京电视台解说中是"教科书般的反手技术",到了国内直播平台却成了"打得小日本没脾气"的爽文桥段。
王曼昱应对这些标签的智慧令人赞叹。她没有顺势扮演民族英雄的角色,反而温和地表示:"每个对手都值得尊重,胜负只在毫厘之间。"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体育精神,恰是专业运动员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当体育报道习惯性使用"抗日""复仇"等词汇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正在将运动员置于危险的境地?2019年世乒赛,某国手输给日本选手后,微博评论区涌现的"汉奸"骂战就是极端案例。把球拍变成"民族尊严的武器",让胜负承载过多政治隐喻,这对运动员是极大的心理负担。
日本媒体人山田太郎曾在专栏指出:"中国选手的强大本应促进我们的技术进步,但部分报道将其妖魔化为需要攻克的'壁垒',这同样偏离了体育本质。"这种反思值得我们借鉴——当我们将伊藤美诚塑造为"全民公敌"时,是否也在重复同样的错误?
王曼昱在瑞典公开赛后的采访令人动容:"我和美柚场下是互相送零食的朋友,她2019年送我的护腕我现在还留着。"这种超越国籍的运动员友谊,才是奥林匹克精神最美的注脚。当我们解构"抗日克星"的叙事,会发现更动人的故事:一个从小在黑龙江雪地里坚持训练的姑娘,用十二年时间把自己锤炼成世界顶级选手的励志传奇。
马龙曾说:"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某个国家的选手,而是突破自己的极限。"也许我们该学习王曼昱的清醒——既不因"抗日"标签自缚手脚,也不为迎合民族情绪刻意表演。乒乓球台需要的不是民族主义的扩音器,而是对纯粹竞技的真诚掌声。
让体育回归体育,让胜负只是胜负。当王曼昱下次面对日本选手时,我们或许可以这样为她加油:不为仇恨而战,只为热爱而拼。这既是对运动员的尊重,也是一个体育大国应有的胸襟。
来源:球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