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农家人疯抢!雨季后的松林藏“金”,这口野鲜过了这阵等一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08:20 3

摘要:一场接一场的甘霖过后,山里的松林像是被唤醒了生机,松莴与松板这对“山野精灵”,便循着潮气争先恐后地钻出松针覆盖的土地,把这季独有的野鲜,悄悄送到了烟台招远农家人的餐桌上。

胶东半岛的雨,总带着几分懂时节的温柔。

图1:收获颇丰

一场接一场的甘霖过后,山里的松林像是被唤醒了生机,松莴与松板这对“山野精灵”,便循着潮气争先恐后地钻出松针覆盖的土地,把这季独有的野鲜,悄悄送到了烟台招远农家人的餐桌上。

农家人嘴里的“松莴”和“松板”,原是当地松林里同属松蘑的两种菌种,不过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方言称呼,却透着一股子亲昵的烟火气。

先说这松莴,模样生得惹眼。菌盖是清亮的明黄色,像撑开的小伞般舒展,伞面还裹着一层滑润的粘液,背面藏着细密的蜂窝状小孔。

它偏爱长在松针厚积的地方,明黄的伞盖在深绿的松针间格外扎眼,农家人进山稍一留意,就能寻到它的踪迹。

图2:让人羡慕

过去日子紧巴时,松莴可是农家人舍不得浪费的宝贝。#晒图笔记大赛#

那会儿没有冰箱,大家便借着菌盖上那层特殊的粘液,把新鲜的松莴一朵朵粘在屋檐下的墙上。

风里晒上几日,松莴渐渐收了水分,变得干挺挺的,再收进布袋子里存着,等冬天大雪封山、鲜菜少见时,拿出来泡发了做菜,那股子山野的鲜劲儿,能让寡淡的冬日餐桌瞬间鲜活起来。

若是想趁鲜吃,农家人却多了份谨慎。松莴性子“烈”,有些人吃了容易闹肚子。

图3:晒成菇干

不过现在日子好了,总有巧心思的老乡在抖音上分享吃法,说要先焯水,再按1:10的比例加盐封在冰箱里,吃时冲去盐分就好。只是这法子我没试过,可不敢瞎支招,怕误了大家尝鲜的兴致。

比起松莴的“显眼”,松板倒多了份“藏猫猫”的调皮。

它的伞盖小些,颜色是温润的赤红,偏巧松树下的土层经腐叶浸润,也带着几分红调,松板往腐殖土里一躲,不仔细扒拉还真难发现。

可一旦找到,就像寻着了散落在松针间的小星星,总在不经意间给人惊喜。

图4:捡菇大军

懂行的人知道,松板还有个雅致的学名,叫“红汁乳菇”,味道比松莴更鲜浓,这阵子进山的“捡菇大军”,十有八九是冲着它去的。

初见松板的人,可能会被它的小脾气唬住。只要碰伤了,伤口就会慢慢变成墨绿色,看着像坏了似的。

其实啊,这正是松板的特别之处,做熟后那股鲜味儿不仅不减,反而更醇厚,嚼着还带着脆劲儿,比松莴的软塌多了份口感,也难怪更受大家待见。

这几日的烟台招远,山里的热闹劲儿就没断过。#三农观察日记#

图5:山珍美食

老乡们扛着小筐、提着水桶进山,转上大半天,回来时桶里准是满满当当的松板,脸上都挂着藏不住的笑意。

到家洗干净松板,厨房里的烟火气就裹着鲜味儿飘出来了,农家人的烹饪智慧,在这口野鲜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经典的做法,当属松板炖五花肉。把松板用手掰成小块,不用切得太规整,带着点自然的肌理才香。

图6:松板

锅里放块五花肉,小火慢煸出油脂,油香一出来,就把松板倒进去翻炒,听着松板在锅里“滋滋”作响,鲜味儿瞬间就冒了头。

接着加些清水,等水咕嘟咕嘟沸腾,再从自家小菜园里掐一把嫩韭菜,切成小段撒进锅里,最后放勺盐调味。

不用加别的调料,就靠松板本身的鲜、五花肉的香和韭菜的清,炖出来的汤奶白醇厚,喝一口鲜到骨子里,嚼着松板咯吱带响,连汤汁都舍不得剩下。

图7:提桶进山

今年雨水足,松板长得格外多,农家人又琢磨出了新吃法——松板包饺子。

街上不少人家用的是绞好的肉馅,我家却偏爱切成小肉丁,再把松板剁碎,拌上点韭菜末。

擀好的面皮裹上馅儿,捏出花边,下到锅里煮得浮起来,咬一口满是汁水,松蘑的鲜混着肉丁的香,在嘴里散开,那滋味儿,比寻常的三鲜饺子还多了份山野的灵气。

我也是头回这么做,没成想竟收获了满屋子的称赞,现在逢人就想推荐,这么好的鲜味,可不能辜负了。

图8:松板调馅

其实啊,这松蘑哪里只是一口吃食,更是大自然给胶东农家人的馈赠。

雨季后的这段日子,山里的鲜气最浓,等过了这阵,再想吃新鲜的松板,就得等明年了。

农家人懂这份珍贵,所以才会把松莴晒成干货留到冬天,把松板做成汤、包成饺子,把每一分鲜都吃到心里。

图9:包饺子

不知道你要是遇上这胶东的野鲜,会喜欢用什么法子,把它变成餐桌上的惊喜呢?#三农小分队#​​

来源:家在南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