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我捐5000万"的战争言论,让这位江苏省人大代表彻底跌落神坛,20年教育生涯毁于一旦。
9月24日,坐拥千万粉丝的教育名师张雪峰,微博、抖音、快手等全平台账号同时被禁止关注。
一句"我捐5000万"的战争言论,让这位江苏省人大代表彻底跌落神坛,20年教育生涯毁于一旦。
张雪峰究竟做错了什么?全平台账号被封的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编辑:bhl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讽刺。
那个曾经在海淀城中村租住单间的年轻人,绝对想不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出圈"。
1984年,张雪峰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普通县城。和千千万万寒门子弟一样,他把高考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考到郑州大学后,张雪峰才真正理解什么叫"人外有人"。他的488分在黑龙江算是不错的成绩,但室友们随便一个都是600分以上的学霸。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也许就是他后来极度渴望成功的根源。
毕业后,同学们都在忙着考研,张雪峰主动请缨帮大家查资料。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却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从帮同学到招收学员,从了解行业到成为老师,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2007年,怀着忐忑的心情,张雪峰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月薪2000多元,海淀区城中村的出租屋,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的狭小空间——这就是他北漂生活的全部。
那时的他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江苏省人大代表,更不会想到会因为一句话而身败名裂。
最初的课堂并不顺利。学生们毫不客气地说:"你讲的东西对我们没什么用。"这种直白的否定让张雪峰备受打击,但也激发了他的斗志。
他开始疯狂地搜集400多所高校的基本信息,从专业设置到招生情况,从校园文化到就业前景,事无巨细。
这种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也为他的争议埋下了隐患。
转机出现在2016年6月。一个名为《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让他一夜爆红。选题精准,表达幽默,正好击中了无数家长和学生的痛点。
从那个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出租屋,到苏州的豪华办公室;从月薪2000的打工仔,到注册资本1000万的公司老板——张雪峰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但成功有时候是最危险的毒药。
网红经济的逻辑很简单:流量就是一切。
当张雪峰尝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甜头后,他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先是2016年那次对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恶意抹黑。他直言这所学校"狗屁都不是",引发轩然大波,最终不得不道歉。
但道歉只是权宜之计,张雪峰的本性并没有改变。
2018年,他又把矛头对准了西南大学的兽医专业,号召学生不要报考。这种公然的歧视和诋毁,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招生。
更让人愤怒的是2023年6月那场直播。当一位母亲咨询孩子590分能否报考新闻专业时,张雪峰的回答震惊了所有人。
他不仅建议不要选新闻专业,还恶毒地说"闭眼摸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甚至扬言"如果孩子非要报新闻学,一定要把他打晕"。
这已经不是什么"说真话",而是对整个行业的恶意攻击。
当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公开批评他"误导公众,害人不浅"时,张雪峰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声称是"为普通老百姓着想"。
这种自以为是的"救世主"心态,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傲慢和偏见。
更荒谬的是,他开始把商业包装成公益。2024年高考后,他推出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价格从8999元到17999元不等。
短短3小时就卖了2个亿,却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款。
更过分的是,他们销售的168元高考预测卷竟然出现数学题目错误。当家长要求退货时,客服只承认错误但拒绝退款。
这就是张雪峰口中的"为普通老百姓着想"?
流量确实可以变现,但当变现成为唯一目标时,教育的本质就被彻底扭曲了。张雪峰早已不是那个在出租屋里苦苦钻研的年轻老师,而是被资本和虚名彻底绑架的商人。
他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不是传播焦虑、收割韭菜。
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
面对3000多所高校、800多个本科专业的选择,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这种焦虑和无助,让他们急需一个"权威"来指点迷津。
张雪峰恰好出现在了这个时候。
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复杂的招生政策讲得通俗易懂;用犀利直接的点评,戳破了高校宣传的各种泡沫。在信息不对称的教育市场上,他确实为很多普通家庭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但问题在于,当"说真话"变成了一种表演,当客观分析变成了主观偏见,张雪峰就从教育者变成了"教育贩子"。
他开始刻意制造对立,放大矛盾。在他的话语体系里,文科就是垃圾,理科才是王道;冷门专业必须避开,热门专业才有出路。
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不仅误导了学生,也伤害了教育的多元价值。
当他在直播中说"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一个字就是'舔'"时,所有文科生和从业者的尊严都被他踩在了脚下。
这样的言论传播出去,会对年轻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会对社会价值观造成怎样的冲击?
张雪峰显然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在他眼里,只要能带来流量和收益,什么话都可以说。
今年5月31日,张雪峰在直播间突然情绪崩溃,声称"可能是最后一次出现在直播间,因为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这场精心设计的"含泪直播"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一个年入数亿的商人,竟然把自己包装成了受害者。
他动的真的是别人的"蛋糕"吗?还是说,他把教育这个神圣的领域当成了自己的蛋糕?
事实上,真正受伤害的是那些被误导的学生和家长,是那些被恶意中伤的学校和专业,是整个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
当一个人拥有千万粉丝的影响力,却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和底线意识时,他就不再是"教育救星",而是教育的毒瘤。
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张雪峰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时,人们的容忍也在一点点消耗殆尽。从"指路明灯"到"过街老鼠",这样的转变或许早有征兆。
张雪峰的封禁绝不是偶然事件。
它标志着网络内容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预示着野蛮生长的网红经济即将迎来深度调整。
那句"我捐5000万支持统一战争"看似豪情万丈,实则极其危险。在九三大阅兵这样严肃的场合,任何人都不应该把国家统一事业当作个人表演的舞台。
更何况,张雪峰还顶着江苏省人大代表的身份。这个头衔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代表人民参政议政的人,怎么能发表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
从这个角度看,对他的封禁处理不仅必要,而且来得还算及时。
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张雪峰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教育信息不对称、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家长焦虑情绪普遍——这些问题不会因为张雪峰的倒下而自动消失。相反,如果不能从制度层面加以解决,还会有无数个"张雪峰"冒出来。
网络教育内容的监管也需要更加精细化。不能一刀切地禁止所有争议言论,也不能放任有害信息的传播。关键是要建立清晰的标准和有效的机制。
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是有益的?什么样的言论会造成伤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专家、法律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探讨。
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只要"唯分数论"和"唯名校论"依然盛行,就会有人利用家长的焦虑来牟利。
张雪峰的个人悲剧,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氛围中,太多人失去了初心,忘记了底线。
他曾经确实为很多普通家庭提供过帮助,这一点不应该被否定。但这不能成为他后来种种不当行为的挡箭牌。
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品质?专业素养是基础,人格魅力是加分项,但最重要的是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关乎每个家庭的希望。在这个神圣的领域里,任何人都不应该把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
张雪峰倒下了,但教育改革的路还很长。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真正有理想、有品格的教育工作者站出来,用专业和良心守护这片净土。
张雪峰的跌落并非偶然,而是网红经济与教育责任冲突的必然结果。
网络教育正迎来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期,内容创作者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教育工作者的底线在哪里?你认为网红教师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来源:心灵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