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怎样才能改正自己的毛病、习得爱他人的能力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20:01 1

摘要:回避型历来是众多人格类型中讨论热度高居不下不下的一种,不仅回避型的伴侣在苦心研究研究他们,试图搞清楚他们回避行为产生的机制和深层原因,想要把回避型引导到正确的模式中来。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点亮“在看”,点亮你的幸福

回避型历来是众多人格类型中讨论热度高居不下不下的一种,不仅回避型的伴侣在苦心研究研究他们,试图搞清楚他们回避行为产生的机制和深层原因,想要把回避型引导到正确的模式中来。

其实,听多了各种抨击,在感情关系里屡屡受挫的回避型自己也备受煎熬,他们也想让自己变得更成熟,不再把爱人反复用冷漠推出去,他们也想建立一段健康的关系,不再重复过往的糟糕模式。

那对于一个回避型人格的人来说,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摆脱惯性,改正自己的那些伤害他人的毛病呢?

其实,任何人格类型本质上都是根据自身经历发展出来的一种防御策略,为的是帮助你在过往的处境里安全存活。

所以脱离这种模式的关键就在于,你能够真正意识到,这种防御不再有效,你已经成长到一个安全的位置,今日的你并非昨日的你,不用执着于过去的防御策略来保护今天的自己。

在谈到回避型的时候,很多人总喜欢带着一种有色眼镜,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在和回避型的相处过程中,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忽视,因此把他们视为“毒药”一般的存在,觉得任何人都无法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另一方面,很多人因为关系破裂又不知道该怪谁,只能简单粗暴地给伴侣贴上“回避型”的标签,让自己舒服,导致回避型无辜承担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

这就导致了很多回避型开始厌恶自己,迫切想要撕掉自己身上的这种标签,想要让自己变得安全讨喜,把过往关系的矛盾都归结为自己的人格问题,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

这种自我贬低式的向内归因,在心理学上,我们把它称作“自我实现的预言”,它主要指的是人们把一些标签内化,进而不自觉地做出符合这些标签的行为,最终使成为预言的过程。

比如大家总觉得回避型不愿意解决问题,总是回避冲突,这种刻板印象本身也会影响回避型对自己的预设和评价。就像相信星座理论的人,会越看越觉得星座说得好准,反过来这些星座理论又会反作用在自己身上,让一个人活得越来越像自己的星座。

同样的,回避型也并非只有回避这一种特质,不可能在面对所有问题的时候都摆出一副漠然回避的态度,但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会令回避型在生活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回避策略”。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自己框在这些标签里,即便是面对可解决的问题,也一味地采取回避的态度,这其实就是在迎合标签,强化刻板印象。

所以,对于回避型来说,改善自己行为的第一步恰好就是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去对待自己身上的这种特质,既不过度嵌套刻板印象,也不回避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唯有自然地接纳、正确的认知它,你才能有可能找到成长的突破口,让自己的生活不被其过度影响。

首先,你需要知道自己的这种性格类型是如何形成的。

回避不是病,而只是你在童年时期习得的一种应对模式,它的出发点是为了让你尽可能的免受伤害,在逆境中顺利存活,而不是招致你不幸的根源。

一般来说,回避型几乎都是从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中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和童年时期没有和养育者建立起稳定安全的情感链接,就很容易发展出回避倾向。

回避型并不是一开始就会对他人的情感表现出回避态度的,而是在他早期和父母的相处中无法获得稳定反馈,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情感表达无法得到父母的回应,甚至经常被父母否定和打击时,他们就会慢慢的封闭自己,认为自己只有拼命变得有价值,才能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

因此,当他们在面对他人情感时,总会用过往经验去解读他人行为,哪怕别人对他很好,他首先想到的也是这种善意背后的目的,它所夹杂着的期望和要求,然后强迫性的压抑自己的情感,觉得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都是会消逝的。

他们恐惧把真实的自己完全展露在他人面前,害怕他人的情感变化,因为这往往会引发他们的创伤,让他们体验到被抛弃的绝望感。

在这种状态下,回避就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自保策略,他们总觉得,只要自己没有百分百的投入,只要自己具备随时抽离的能力,那么就不会被他人的言行所伤害,这就像提前在关系开始前做好了一种悲观的心理预期,因此当预期真正应验时,他们也可以轻描淡写的说一句:“看吧,我就知道会这样”。

对于回避型而言,亲密不等于安全,反而意味着危险。

全然敞开自己,对他人抱有期待,就意味着自己随时可能会陷入被伤害的处境里,正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和养育者之间构建起一种稳定的回应关系,所以他在成年后依旧容易对“亲密”应激,因而一直带着一种防御姿态。

尽管这种防御很多时候会对那些真心对待他们、想要关心他们的人造成伤害,但对他而言,如果不这样做,就意味着把自己的软肋暴露在了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这种弱势心态导致回避型总是无差别攻击企图靠近自己的人,造成“最爱自己的人反而被我伤得最深”的局面。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防御惯性是调整改变的第一步。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改造回避型,而是为了让回避型重新建立一套匹配自己当下生命状态的防御机制,不再无效防御和攻击。

其次,改变回避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自己建立安全基地,一点点的突破防御惯性。

正因为回避型的人格特质大多都是在不安全的依恋关系里形成的,回避的本质就是自我保护和防卫,所以想要摆脱这种行为模式,就必须慢慢的在自己的心里根植安全的种子,为自己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安全基地。

何为稳固的安全基地?大体说来,一个人想要在依恋关系里获得安全感,而不必对伴侣过度防御,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入手:

01

建立稳定的

自我价值感

回避型从小被根植的一种观念就是“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变得有价值才会被爱”,所以他们的自我价值体系大多都严重依赖外界评价,一旦外界给他的反馈不够好,他就会陷入一种自己不配被爱的消极情绪里。

所以很多时候,为了避免自我价值受损,他们会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意的封闭自己,甚至是通过避免交往来规避这种可能被打击的风险。

所以对于回避型来说,建立安全基地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构建坚实的自我价值感。

这种自我价值感不需要依靠外界反馈,而只关乎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比如,你可以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展一门兴趣爱好来让自己获得正向体验,也可以通过耐心地养育自己,把自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来坚固自己的主体性。

唯有不再把他人的评价当做自我价值感的唯一来源,你才能够在一段关系里自然袒露自己,而不是因为恐惧而把自己封锁在那一小块地方,拒绝任何善意。

02

培养区分现实

和幻想的能力

事实上,回避型的很多恐惧都是从过往经历里延伸出来的,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负面预期大多是一种心理防御惯性,和真实世界并不完全相符。

所以,想要打破这种恐惧,回避型应该学着有意识的去阻断自己对他人的这种恶意揣测,学着把自己的幻想放到现实里去进行具体的检验。

比如很多回避型害怕自己一旦暴露情感,就会遭到他人的轻视和伤害,那么你就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在意的人释放自己的微小善意,看看对方会做出什么反馈。

当你发现内心恐惧的场景并没有真实发生时,便会积攒更多的心理能量去开启更大程度的自我暴露,这就是一个正向循环。

当你发现暴露自己不会带来什么恐惧结果,反倒让你收获了更多的爱时,你自然会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多多进行互动,而不是坚持以往的回避策略了。

03

筛选自己的

再抚育代表团

当然,要想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的充满积极反馈,回避型还需要有意识的筛选自己身边的人,为自己营造一个正向的能量场。

不管是任何类型的人,都会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和某一类人自然舒适的相处,然而和另一类人总是发生矛盾,甚至触发深层的创伤反应。

对回避型来说,由于从小就在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中长大,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要尽量避免那些和自己父母有着相似特质,让自己更多产生回避反应的人,而要去筛选那些让你感到舒适、能够更多的打开自己的人和关系,把他们当成你的再抚育代表团,重新习得安全的依恋模式。

唯有当回避型不再把人际关系当做一种危险游戏,能够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到善意和安全时,他们才能够彻底的放下恐惧,不再防御,去真正的享受关系。

到那时,他们才能平静的接纳并告别这个一直以来默默保护自己的心理机制,带着新的模式去建立健康积极的关系。

来源:陈曼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