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材料就一句话,借鉴新高考作文材料内容简明但注重思辨性的命题特征。前半句“找准方向”与“走对道路”建构关系,写作者可以认可二者的正相关,注重“方向”对“道路”的指引作用,强调要谋定而后动,避免走弯路歧路,这隐含对写作者积极的思想引导,侧重正面价值的引领。后半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找准方向才能走对道路,也有人说踏上道路才能找准方向。
即将走向人生新旅程的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立意分析:
作文材料就一句话,借鉴新高考作文材料内容简明但注重思辨性的命题特征。前半句“找准方向”与“走对道路”建构关系,写作者可以认可二者的正相关,注重“方向”对“道路”的指引作用,强调要谋定而后动,避免走弯路歧路,这隐含对写作者积极的思想引导,侧重正面价值的引领。后半句“踏上道路”与“找准方向”形成关联,启发写作者尤其是当代青年要勇于尝试,敢拼敢闯,不要畏葸不前,而要在行动中摸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前行方向。这是对时代现实的呼应,也是对当代青年的鼓励。
写作者既可以依据前半句或后半句的关键词语构思立意,也可以综合整句话来行文;既可以认可材料的观点,也可对其进行合理质疑或反驳。
任务指令: “即将走向人生新旅程的你”联系即将面临高考的学子,既是写作情境及对象的体现,也推动他们对自己未来人生进行思考与抉择。 “对此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提示写作要能够从材料有所延伸,既可以关注教材也可联系现实生活。 “思考”强调写作要有文体意识,注重从现象提炼出思考感悟,有理性认知。
参考立意:1.以方向之灯 照亮前行之路
2.莫问前路在何处 绝知方向要躬行
3.人生征程亦修远 方向、道路两深思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个深刻的命题:是先找准方向,再踏上道路;还是先踏上道路,而后在行进中找准方向?即将走向人生新旅程的我们,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联想与思考。其实,行路与寻向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动态过程,二者共同助力我们奔赴人生的新征程。
找准方向,是踏上道路的前提与指引。方向,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航行的船只照亮前行的道路,避免我们在人生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因为明确了人生的方向,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他深知自己肩负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使命,这个明确的方向支撑着他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周恩来总理年少时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这一方向指引着他一生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成为人民敬仰的伟大领袖。对于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的我们来说,找准方向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我们才能在众多的人生道路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盲目跟风和随波逐流。
然而,仅仅找准方向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勇敢地踏上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方向。踏上道路,是找准方向的实践与检验。很多时候,我们在出发前所设想的方向,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发现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对方向进行修正和完善。鲁迅先生最初选择学医,旨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然而,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目睹了国人的麻木和愚昧,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却无法拯救人的灵魂。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唤醒沉睡的国民。鲁迅先生正是在踏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才在实践中找准了真正的人生方向。对于我们而言,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踏上道路,才能在实际行动中积累经验,逐渐明确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方向。
行路与寻向,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地面临新的选择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行进中不断地调整方向,同时,新的方向又会指引我们踏上新的道路。这种动态的平衡,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成长。就像登山者攀登高峰,他们先确定一个大致的目标山峰,然后踏上攀登的道路。在攀登的过程中,他们会根据天气、地形等实际情况调整路线,而新的路线又会带领他们发现更美的风景,进一步坚定攀登的决心。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在行路与寻向的交替中,我们逐渐接近自己的梦想。
即将走向人生新旅程的我们,应将行路与寻向紧密结合。在出发前,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行进中,我们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调整和完善方向。让我们以方向为帆,以行动为桨,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方向与道路:在探索中锚定人生坐标
有人说 “找准方向才能走对道路”,强调方向对道路选择的决定性;也有人认为 “踏上道路才能找准方向”,凸显实践对方向明晰的必要性。即将走向人生新旅程的我们,面对方向与道路的辩证关系,不妨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方向是道路的起点指引,道路是方向的实践延伸,二者在动态探索中共同构成人生的成长轨迹。
一、方向是道路的灯塔:选择决定人生航向
清晰的方向如同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道路选择提供基本遵循。人类文明史上,那些彪炳史册的伟大征程,往往始于对方向的精准判断。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便确立 “为人类幸福而工作” 的崇高理想,这一方向指引他历经流亡与贫困,终成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事业在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的方向引领下,从 “东方红一号” 到 “嫦娥探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道路。对个人而言,方向是价值观的外显,是兴趣与能力的综合考量。正如围棋国手柯洁在青少年时期明确职业棋手的方向,日复一日的定式训练与复盘研究才有了意义,最终在 AlphaGo 的挑战中重新定义人类智慧的边界。
然而,方向的确定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自我价值,避免陷入 “方向焦虑”。当下部分年轻人在 “躺平” 与 “内卷” 之间摇摆,本质是对人生方向的迷茫。此时,不妨以 “大方向” 统摄 “小选择”—— 如鲁迅弃医从文的转向,并非否定医学价值,而是在民族救亡的大方向下,选择更能振聋发聩的道路。方向的价值,在于为道路选择提供坐标系,而非划定禁锢人生的牢笼。
二、道路是方向的试金石:实践明晰人生坐标
方向的正确性需要通过道路实践来验证,正如纸上谈兵的赵括终不敌实战磨砺的白起。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初到莫高窟时,面对漫天黄沙与破败洞窟,理想中的 “大漠驼铃” 与现实的 “艰苦孤寂” 形成强烈反差。但她在守护壁画的日日夜夜中,逐渐明晰 “让文物活起来” 的方向,用四十年光阴践行 “敦煌的女儿” 的承诺。这种在道路行进中不断修正方向的过程,恰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最初以 “取得真经” 为方向,而在历经八十一难后,“普度众生” 的慈悲才成为更深刻的方向内核。
踏上道路的勇气,有时比选择方向更重要。人工智能领域先驱李开复在博士阶段曾执着于语音识别的 “大模型” 方向,却在实验屡屡受挫后,转而探索 “小数据样本” 路径,最终突破性成果的取得,正是源于在实践中对方向的勇敢调整。对于即将踏上新征程的青年而言,与其在 “选择恐惧” 中踟蹰不前,不如以 “小步快跑” 的姿态先行动起来 —— 就像创新创业者常说的 “MVP(最小可行性产品)” 思维,在道路行进中收集反馈、校准方向,远比在空想中构建完美蓝图更具现实意义。
三、在动态平衡中成长:方向与道路的共生逻辑
方向与道路的关系,本质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早年立下 “探奇于名山大川” 的志向,而在三十余年的跋涉中,他对地理、水文的认知不断深化,最终《徐霞客游记》的成书,既是对初始方向的坚守,也是在实践道路上的升华。这种 “方向→道路→新方向” 的螺旋上升,构成了人生成长的基本轨迹。
在智能时代,这种动态平衡更具现实意义。面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我们既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大方向” 审视技术伦理,也需要在具体的职业道路上保持开放心态。如传统媒体人转型短视频创作,初期可能因内容定位模糊而困惑,但在持续输出中,终将在 “坚守价值” 与 “适应平台” 之间找到独特的叙事方向。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方向与道路的选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让我们以 “方向为帆,道路为船”,在启程时心怀理想,在行进中修正坐标,于变与不变的辩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史诗。因为真正的方向,从来不是提前设定的终点,而是在道路延伸中不断生长的生命坐标。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飞天手持星盘指向天际,驼队踏着黄沙走向远方。这凝固千年的画面,恰如人类文明永恒的隐喻:我们既要仰望星空绘制星图,也要脚踏实地丈量山河。方向与道路的辩证,正是文明跋涉的双翼。
人类对方向的执着探索,源于灵魂深处对永恒的渴望。达芬奇在解剖室里绘制人体黄金比例时,他追寻的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统一;王阳明于龙场驿的寒夜中顿悟心即理,他触摸的是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的洞穴寓言,那些挣脱镣铐仰望真理之光的人,终将带着方向重返人间。这种对至善至美的追寻,如同北斗指引航船,让人类在浩瀚时空中不致迷失。
而道路的延展,往往在未知的迷雾中开辟新的方向。徐霞客踏遍三山五岳时,并未执着于验证《禹贡》的记载,而是在瘴疠之地发现了珠江源头,在滇西秘境找到了火山遗迹。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夜空的那个夜晚,原本只想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却意外窥见了木星卫星环绕的壮丽图景。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每一次坚定的前行,都可能让既定的星图重新排列。
真正的智慧,在于让星图与脚印相互成全。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既有《郑和航海图》精确标注的六百个地理坐标,更有随船文员每日记录的"针路簿"修正航线。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全天星图》,是唐代天文学者结合《石氏星经》理论与实地观测的结晶,二十八宿的方位误差不超过四度。这种知行合一的智慧,让张骞凿空的西域古道与当代"一带一路"跨越时空共鸣,使法显求法的帆影与今天的海底光缆交相辉映。
站在敦煌鸣沙山巅,看夕阳将古道的车辙镀成金线,听风沙中传来驼铃的余韵。我们这一代人即将踏上的新旅程,不必困囿于方向与道路的二元抉择。当数字代码在量子轨道上飞驰,当基因密码在显微镜下舒展,或许我们终将懂得:真正的方向永远生长在道路的褶皱里,而最动人的道路,永远指向心灵追寻的远方。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