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睡觉时会做梦?是潜意识还是生理反应?大胆研究了一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7:11 1

摘要:“王大妈最近觉都不好睡,明明白天挺累,一闭眼就各种奇怪的梦。有时候身处花园唱歌,有时候又追着鸡鸭满院跑,最离谱的一次居然还买彩票中大奖了。醒来之后,王大妈摸了摸还在扑通乱跳的心口,忍不住纳闷:为啥我一睡觉就老做梦?梦里那么热闹,心里却隐隐有点慌——难道我身体有

“王大妈最近觉都不好睡,明明白天挺累,一闭眼就各种奇怪的梦。有时候身处花园唱歌,有时候又追着鸡鸭满院跑,最离谱的一次居然还买彩票中大奖了。醒来之后,王大妈摸了摸还在扑通乱跳的心口,忍不住纳闷:为啥我一睡觉就老做梦?梦里那么热闹,心里却隐隐有点慌——难道我身体有毛病,还是心里藏着啥秘密?”

很多人和王大妈一样,对做梦满是疑惑,甚至会因为反复出现某种梦境而坐立不安。有人担心梦太多影响健康,有人害怕梦反映心理问题,甚至有人迷信梦会预示吉凶。“为什么我们会做梦?”“梦境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梦是身体在报警,还是潜意识悄悄在说话?”这些问题其实有科学答案。今天就带大家拆解睡梦中的奥秘:原来,做梦,既是身体“放电影”,也是心灵的“自言自语”。具体怎么回事?随着病例、科学数据厘清谜团,一起来看看。

做梦,究竟是潜意识使然,还是纯粹生理反应?专家揭开真相!

有句老话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少人误以为:只有多愁善感、压力大的人才会频繁做梦。其实,在医学上,“做梦”是每个人睡眠中正常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中华精神科杂志》发表的数据,成年人每晚平均做梦5-7次,累计时长可达90分钟。但是大多数人在醒来时并不记得。

生理角度来看,做梦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这个阶段大脑异常活跃,神经元像阅兵一样排成队列,“处理”着白天的记忆和情感。但我们的四肢却进入了保护性麻痹状态,防止梦中动作危及本体。科学实验证明,REM期大脑的能耗甚至大于清醒时。这就像晚上电影院偷偷加班放映,影片五花八门,有热血、也有奇幻。

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提出梦是潜意识的“愿望满足”,意思是我们白天没法发泄的情绪、压抑的欲望,会以梦的形式“变身上演”。例如考试失败、恋爱未遂,夜里统统回锅。而现代脑科学也逐步认同——梦境既受情绪和潜意识支配,也与大脑调节记忆、整理情感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梦是大脑自我修复和回收记忆的过程,夹杂着心理的需求。有数据统计,经常做梦还有助于增强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甚至减轻负面情绪,让你第二天精神更饱满。

梦境的“副本”:长期做梦,人体有哪些变化?背后的数据真相让人意外

坚持每天做梦,短期内并不会伤害健康。权威研究发现,只要睡眠结构完整(尤其是REM期占比达20-25%),人体认知、免疫、情绪反应都处在理想状态。《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指出,睡眠剥夺梦境的人群,情绪波动率高出普通人36%,记忆力下降概率提升至29%。

但如果出现梦境过度、梦魇频发、或晨起疲惫感明显,往往提示睡眠质量出了问题。比如压力大、焦虑、抑郁,或存在呼吸暂停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持续性的睡眠割裂会损伤大脑海马区,对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形成负累。

还有个许多人不知道的细节:梦的内容和身体激素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夜间肾上腺素水平增高时,梦境更紧张刺激;分泌多巴胺、内啡肽时,梦境色彩积极愉快。难怪有些人情绪低落时梦见惊险逃亡,而心情好时则“秒变主角”。

很多人关心“梦境会不会暗示身体生病”,这里要澄清:梦本身并不是疾病信号,大多数梦境只是信息整合,不必恐慌。但一旦做梦频繁伴随情绪失调、白天注意力分散、心跳频快等,建议及早咨询医生进行身心评估。

如何拥有“好梦”?专家提醒这3招助你改善睡眠和梦境质量!

专家建议,想要改善做梦体验和睡眠质量,本身不需要对梦境内容过度解读。可以尝试:

第一,养成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调整上床时间,避免熬夜,使大脑分阶段高效工作。数据表明,规律作息能让REM期更稳定,浅觉醒减少16.2%

第二,保持心理平衡。白天释放压力,晚上放松身心。可以临睡前阅读、打坐冥想,减少负性情绪堆积。临床观察,情绪平稳人群夜间恶梦发生率低至8.5%,远低于高压人群的30%

第三,调整入睡环境。卧室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清新,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避免睡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或长时间玩手机,哈佛大学睡眠医学中心指出,睡前电子产品蓝光刺激会增加25%入梦概率,并扰乱REM期

如果经常做同一个不愉快的梦,或被梦境困扰,请尝试记录梦内容,与自己的情绪挂钩识别。出现持续失眠、莫名焦虑等情况,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不要自行下结论。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2023年中国健康睡眠白皮书》
3.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2年第55卷
4.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1)》
5. 《哈佛大学睡眠医学中心白皮书》

来源:爆头阁vq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