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管理者注意:数字化转型总失败?问题可能在组织架构没搭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9:28 1

摘要:传统制造业管理者最近几年都在为数字化转型操心,可不少人忙活半天却没看到效果:花几十万引进的ERP系统,生产车间的工人不愿意用,说系统里的工序和实际生产对不上,还不如手写记录方便;IT部门天天加班调试物联网设备,却不知道生产线上最急需解决的是物料追溯问题,最后设

传统制造业管理者最近几年都在为数字化转型操心,可不少人忙活半天却没看到效果:花几十万引进的ERP系统,生产车间的工人不愿意用,说系统里的工序和实际生产对不上,还不如手写记录方便;IT部门天天加班调试物联网设备,却不知道生产线上最急需解决的是物料追溯问题,最后设备成了“摆设”;甚至有的企业搞了大半年转型,成本花了不少,生产效率没提升,反而因为流程变复杂,员工抱怨声不断。很多管理者以为是技术选得不对,或者员工不配合,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是组织架构没搭对,数字化成了“IT部门的独角戏”,其他部门参与不进来,自然推进不下去。

先说说最容易踩的坑:把数字化转型全交给 IT 部门。制造业的数字化不是简单的 “买系统、装设备”,而是要和生产、仓储、质检、采购等每个环节深度绑定。比如想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得知道车间里哪台设备的运行参数需要重点跟踪,哪个工序容易出问题,这些只有天天泡在生产线上的车间主任、班组长最清楚。要是只让 IT 部门负责,他们只能按通用模板搭建系统,最后做出来的功能要么用不上,要么和实际生产脱节。就像有家做机械加工的企业,IT 部门引进的生产监控系统,要求工人每小时填一次设备数据,可车间里的设备都是连续运转的,工人根本没时间频繁记录,最后系统只能闲置。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先调整组织架构,打破部门壁垒。不用一开始就大刀阔斧地撤并部门,可以先成立 “数字化协作小组”。这个小组不用全员全职,而是从生产、仓储、质检、IT 等关键部门,各选 1-2 个熟悉业务的员工加入 —— 比如生产部门选有 10 年以上经验的车间主任,仓储部门选负责物料管理的组长,质检部门选懂质量标准的老员工,IT 部门选懂系统落地的技术人员。小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接各部门的数字化需求。比如生产部门提出 “想快速查到每个订单的生产进度”,小组就一起讨论:需要采集哪些数据(如工序完成情况、物料使用量)、数据从哪里来(是设备自动上传还是人工记录)、怎么在系统里展示(是表格还是可视化图表),然后 IT 部门负责技术实现,生产部门负责测试和反馈。这样一来,每个部门都能参与到数字化里,不用再靠 IT 部门 “单打独斗”。

除了组建协作小组,还要明确各部门的权责边界,避免互相推责。很多企业转型失败,就是因为权责不清 —— 生产部门觉得 “数字化是 IT 的事,出问题找 IT”,IT 部门觉得 “生产部门不配合,系统没法用”。其实可以制定一份 “数字化权责清单”:生产部门要负责提供真实的生产流程和数据需求,不能等系统上线了才说 “这不是我们要的”;IT 部门要负责系统的操作培训和技术支持,比如手把手教车间工人怎么用扫码枪记录生产数据,遇到问题 24 小时内响应;质检部门要负责反馈数字化后的效果,比如用系统记录质检结果后,是不是比原来手写报表节省时间,数据统计是不是更准确。权责分清楚了,遇到问题有明确的负责人,数字化推进才不会卡壳。

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 “买套系统就完事” 的事,组织架构搭对了,后续的技术落地、员工配合都会顺很多。要是你现在正卡在协作小组组建不起来、权责划分不清的环节,不用觉得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用轻易放弃转型。嘉民能帮你结合生产实际,梳理现有架构的问题,制定贴合企业情况的调整方案,让各部门从 “抵触” 变成 “主动参与”。转型可能慢一点,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总比花了钱、费了力,最后不了了之强 —— 毕竟制造业的转型,拼的不是速度,是落地的效果。

如果你正在寻找专业指导来辅助这一过程,嘉民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基于多年行业经验,提供定制化的管理优化服务。现在就开始行动吧,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改变就在眼前。

来源:运运课堂

相关推荐